電影美術創造了電影中虛幻的真實,讓情節在其中成為合理的事實,濃縮時空背景及生活的日常在分秒片段中,靈感的來源是透過微觀日常,與不受限制地博覽資訊累積經驗。當面對創造場景時,要能創作角色的背景,讓演員能進入其中生活,像是在填補劇情以外的細節,並且在裡面以色彩、質感創造風格的層次,除了美感之外,更要考慮與現實之間的接合。在決定一部電影的走向時,電影美術是利用視覺來完整劇情,賴勇坤表示會預先將故事的感覺轉化為顏色,作為場景設定的基調,再透過色感去尋找相應的物件搭配,整個電影就像色譜般被規劃出來,亦可就此感覺每個「色彩」的相關性與整體性。有時候幸運的能夠全然的創造場景,但更多的時候是利用現有的元素添加關鍵物件而改變空間給人的感覺。

至於如何做到精準的詮釋,他表示:「多半的時候考量預算無法盡善盡美,但是必須就現實取捨。」面對現實可以透過刪去法,以取得最高完整度為優先,不能顧此失彼,在過程中,會以最大的輪廓開始想像,並且從過去找出相似經驗,試著做出差異,並加入自己喜歡的東西,而這些喜歡則因於各個時期的興趣有所不同,這些經驗養成是透過親自觀察、親自觸摸內化為養分,引人入勝的,必然會在心中留下印象,相信足夠的累積,能在面對問題時自然找到解決的方式。

關於美感,其實沒有對錯,只有喜好的問題,每個人有自己的理論,重要的是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與研究精神,反覆的驗證,並且找出論述的邏輯,並與自己喜歡的相應,做出選擇。關於自我風格就是無法取代的部分,例如看到一雙鞋子時,無論是材質或是款式,當覺得就是自己會穿的樣子,那大概就是風格了,在電影美術工作裡,最重要的是—「溝通」,相信彼此對於美的看法不同時,一定有所堅持的「為什麼」,當「為什麼」與「為什麼」不斷的碰撞之下,能知道彼此的考量,甚至迸發出新的火花,可能更具創意、更勝一人的意見,也會在大方向的掌握之下,讓團隊能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