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由生活環境出發,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面對早已習慣的視覺經驗,重新思考分類的原則與緣由,即從教室中的分類回收中做一例證,在每一項分類中的呼應每一物件的質感,取代文字說明的指示,重新賦予質感在視覺經驗的重要性,由觀察物件、確認質感類屬、翻製模具、模具與現成物裝置陳列後,對照體察兩者差別,有感「質感」在視覺秩序的突顯。

美感預期成果

1.能在沒有指示說明的狀況下,以美感素養辨識物件間的差異性。
2.能學會以視覺加上觸覺的方式建構合理的美感秩序。
3.面對生活中不合美感秩序的安排,能主動加以修正,落實美感環境。
EX.資源回收有不一樣類屬的物品能在意,重新辨別、分類。

教師課後省思

本計畫對授課老師提供六大面向的構面探討,藉由美感課程實驗計畫,擴延學生對於美感的定義,不再限定是美勞作品、美術館的珍藏或是名貴有距離感的藝術作品。雖然一開始學生對於美感的元素感到迷惑:「質感」、「形體」,不懂為甚麼要用這些很陌生形容的詞來講述美感課程。由課堂反覆的舉例與發掘,學生漸漸地去分析眼前所見的一切視覺構成,當它們之所以顯得好看,可能是來自於哪一些元素組合而成,才會讓人興起一股美的通感。雖然對於本校大多數的學生,要他們用比較抽象「精緻型」的語言來傳達感受,是較為不容易達到理想效果的。但是從他們蒐集日常生活中所蒐集,我感受到他們的眼睛已然觀察到對「美」的通感。因此,美感課程之執行跳脫對於美術作品的繳交與要求,試著去嘗試一種較另類的可能,將作品作為美感的途徑,去比較分析,而不是目的。這種想法對學生是創新的、實驗的,也有可能性在試圖喚醒學生對美感的自我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