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掌握學生對於構成的基本認知程度。介紹「平面設計的形狀」主題展覽(106/12/30(六) ~ 107/ 4/1(台北設計館概念區/松山文創園區)概念及作品,以視覺圖像引發學生思考構成的美感面向。並利用美感入門影片〈構成〉中設計師的訪談及作品示例做為對照應證。
課程設計設定由學生一成不變的生活出發,家裡為起點,亦是終點,試著為自己規劃一個一日遊旅遊探索路線,期在穿越大街小巷的旅行中注入多一點有溫度的想像,讓習以為常的場景,因為稍稍停下腳步品味和觀察,熟悉的景致中也會透出陌生的細節而有不同風情產生,至終能開始注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課程學習「結構」的美感構面,從木造建築斗拱的結構系統、自然結構中的樹木、葉脈、生物巢穴、蛋殼、結晶體等等皆可觀察到結構美感的特性。本單元的學習特色是使用各種建構式的積木,讓學生以分組闖關的方式體驗「框架結構」、「薄殼結構」兩種不同結構力的傳遞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力量如何傳遞並影響美感形式的變化。
利用美感投影片和KIT和實作讓學生認識比例,並利用單色的紙膠帶和麥克筆在蛋殼上做粗、細等分割練習,接著人體比例探索、尋找合宜的衣物搭配作練習,就像電視『我的完美婚紗』中每個新娘都想有要隱藏的身體部位,如何根據限定的條件位身材做造型,讓每個人都顯得完美無瑕般,這是小組要傷腦筋的課題,了解服裝搭配中整體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之間存在的關係。
本課程學習「質感」的美感構面。先觀察、品嚐不同質地的糖果,以視覺、觸覺來體驗、比較不同質感的感受,認識質感的概念。
在本單元中是以美感中的「質感」為構面,從生活中很常使用的各式材質為探索範圍,其中以「摸得到」、「看得到」為單元小實驗。不同的材質摸起來有什麼樣觸感、看起來又是如何?其次,經過壓、拉、撐、切、揉、加熱、濕乾等手法,來實驗看看材質會有甚麼樣的變化?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 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藉由分別建置兩種不同的形式(面、支架)與各種型態(麵條、吸管、毛根、鋁線)的材料,使其能承受特定重量的結構,來做第一步的教學─穩定耐重結構以及材料和其相互關係的探討。第二步再就學生所建置出的結構(紙結構以及第二階段各種線材的結構),來假設如果人位於這樣結構形式的內部,會有何種美感經驗與感受,用以探討建築結構與內部空間的關係,並以本校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和其他建築作品為例。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
《軟硬兼施「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從觀察自然界的結構奧秘,發現生活當中實用器物的結構巧思,從蜘蛛網的網狀結構,思考力學的平衡與之稱的關係,進而運用其結構原理,創作一個實用的桌上型置物網架。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
模仿蜘蛛網的結構練習環保袋的製作,理解對稱造型與規律的配置為結構穩定的基礎。進而運用到生活中的置物網架的設計,在結構安全的考量下並展現力量的結構之美。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
從個人心願小卡的編排,到過年期間,以家庭準備的乾果盤練習擺放,進而到班級佈告欄分類規劃的呈現。
本課程以美感課程中「構造」為主題,探索生活中的構造意義,並理解構造間的機能關係與材料的意義與美感,透過環保素材-雨傘,動手拆解傘的過程中,理解傘結構意義與零件素材的關係,更加深對構造的理解與應用,並嚐試將傘骨重新再造環保再利用的可能性。
1 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 2 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 3 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從既有繪本中找尋讓平面書冊可「動」的關鍵構造,重新實驗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嘗試於美感作品中添加「構造」元素,使其具有不同的閱讀效果。
學生依全班實驗所得的想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美感又能放置書籍、並收納個人物品「桌上型置物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