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砂與天然氣,兩項天然資源造就新竹歷史悠久的玻璃產業,伴風城走過許多年華歲月,從早期的煤油燈罩、電燈泡與日常器皿,到最新的高科技面板、人工骨骼等,玻璃不純粹作為工藝與工業原料,更擔起盛裝新竹文化的重要角色。

從1995年起,新竹每兩年會舉辦一次玻璃藝術節,展示玻璃工業發展以及當屆金玻獎得獎作品,今年除了常設展,還加入「設計」元素,邀請跨領域設計師、藝術家,甚至是生活家,導入循環經濟與環境友善等議題,讓觀展者看展的過程中,也可以是一場關於玻璃再發現的新鮮旅程。

一走入展場,不得不被腳下的玻璃杯吸引,特別使用33000個路邊攤、流水席上常見的143ml玻璃杯,搭配500片LED光板,與兩側的大面鏡牆,打造出輕透、無限向兩邊延伸的空氣感展場,在展場裡,自己就有如穿梭在玻璃中的那道光,在裡頭折射、探索,肆意激盪出對於生活的美好想像。

八道聚焦玻璃的視線

展覽由八位選物人的玻璃選物收藏拉開序幕,身為設計師、作家或編輯,挑選器皿的審美角度、用途與觀點有何不同?有趣的是,有些器具能看出使用過,甚或是破碎後又修補的痕跡,使之如同有故事的生命體,默默佇立,即散發十足風韻。

六組盛裝文化的新單位

以設計重新審視生活,是這個展區的中心思想,像是米力將一罐罐醃漬物以玻璃罐封裝,並貼上醃漬方式,仔細觀察食物在漬醬中熟成、變化,帶著一點想要開封品嚐的期待,這是透明器皿的魅力所在。而設計師吳孝儒從台灣最常見的「143玻璃杯」出發,以143倍數的容量,設計適合當下生活方式的新器型,再由春池玻璃將設計師的構想實際產製出來,其中429ml玻璃杯就是剛好能裝下中杯珍珠奶茶的大小,藉由新單位的設計,讓玻璃盛裝更多面向的新竹文化。

東西方美感交流

另外,展場還有一處亮點是來自北歐與日本的當代玻璃選品,東方、西方,各自有玻璃的歷史和發展脈絡,將兩國的玻璃用品並置,觀察兩者相同與相異,藉此推敲因地緣、文化或種族,同一種材質被塑造出具差異性的器具與風格,不但扣緊整個玻璃展出發於日常的概念,卻又折射出生活的另一種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