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美感電子書中構造的基本概念;構造的接合功能、規律特性、適合材料特性的構造設計、因地制宜的構造型態四項內容為課程學習主軸,透過學習任務的操作,在kit操作活動任務中先引導學生注意材料的特性以選擇合適的連結方法,並了解構成的規律性和結構的穩定性之間的關聯。然後再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活動中,利用「光」為延伸學習,讓學生以光源檢測出這個形體所能呈現的光影效果並討論分析---「如何讓這個形體的透光效果更好?」並以美感構成四要素(對稱、均衡、主從、分格)檢視你的形體設計效果。課程最後,以校園的一個小角落,讓學生試著在這個角落裡去呈現各種燈與素材連結的光影效果,學生在成果體驗活動中去思考構造設計與環境之間應考慮的各種因素。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認知並操作素材使其達成具穩定性功能之形體。
- 學生能認知美感構成與構造設計間的關連。
- 學生能從學習活動中體驗到美感構造應用於生活空間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計畫在設計時,因考量學生操作材料的適用性選擇了幾種不同性質的素材,後來發現學生面對這些素材時會不知如何開始著手,需要進一步引導如何切割,以及切割的重點在單元形的掌握。在課程一開始希望先讓學生從形體的單元形的組構和黏貼開始,先了解單元形要如何堆疊和組構成形體,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把之前學過的美感構成概念連結進來,讓學生了解單元形和形體構造的關係,課程介紹時著重構成形式遞進、反轉的導入,讓整個單元的學習能從單元形組成連結至美感形式的學習。大約到第三、四堂課學生大概就能掌握以美感形式的延續學習去組構形體,學生已漸漸了解並掌握學習的重點,課程執行後發現幾個問題:
- 操作材料的適用性和考量:
第一堂課以封扣板切割的方式進行單元形的板材製作,發現這個素材學生可以經由簡單的切割、黏貼達成單元形的堆疊成形要求,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把一個大板材分割成許多小的單元形,課程進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當初選擇的許多其他素材並沒有封扣板的使用效果好,因此發現學生在其他素材包括線材、塑膠板材的選擇和使用上較少。第二堂課發現學生對發現層學習過的美感構成方法遞增、和遞減可以協助整個構造任務更具體時,對給感構造的幾個形式的運用開始相當感興趣。在過程中常聽到學生對自己的構造造形感到滿意,在以「光」驗收透光效果時也發現學生能具體說出物體構造和透光效果的關聯,因此,對於材料的選擇兩個入班進行課程的任課教師皆認為效果不錯,因此這個部分應可以發現材料的操作性也影響學生對課程任務的理解和認知。
2.組構活動時單元形的建議與限制:
在各組學生初步思考單元形時,有時想出的單元形很具造型力與創意,例如:愛心形狀、星形、波浪形等等特殊單元形,實際在執行時發現構想雖然很好,但在操作表現技法上會比其他組較具簡單的幾何形狀之單元形來的費時與困難,有時在同樣的活動時程中會比較沒辦法有完整度,相對的,學生也比較無法因此體驗到活動所帶來的結構感受。因此,為了可以聚焦結構的核心概念,教師在這可試著先以簡短的時間讓學生試著操作所討論的單元形,體會組別所討論出單元形在操作上的難易程度或遇到的困難處,經過調整或修改,最後再確定好所要執行的單元形,抑或是教師可在組別討論前先作單元形的限制,讓學生可以真正體會到結構的概念,而非追求外觀造型上。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