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課程的目的為更清楚的辨別自然物原生地的顏色。將食物色彩影響讓色彩取色處理配色練習。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發現食用穀類色彩的基礎知識與清楚呈現方式。
- 學習從食用植物觀察並利用色票學習色彩的辨別與紀錄。
- 學生學習調色平塗方式來記錄所看到的色彩。
- 學生可以從色彩當中排列出順序進而發現色彩的明度如何產生。
教師課後省思
原先在設計的課程藍圖當中,想要以校本課程為主軸,發展食農教育,在第一個部分,對於食物的色彩因為非常豐富,就會形成色彩的多變性,反而不容易控制變因,就會變成食物色彩的認識,但是我們這堂課程就是希望學生可以發現中間色,明度彩度的變化跟配色其實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希望他們能夠從觀察與對比原色當中,發現這些顏色都是被原色調出來的,並且可以因為有其他顏色調色之後,就算是對比色(色彩認知的知識)也可以有調和感。所以採取到校園當中以植物的葉子,作為觀察的對象。
先從實際的物體開始做練習色彩觀察與色階的練習。每個小組分別去撿拾校園當中的葉片,就可以採集到很多的現成色彩,由植物的自然色開始排列。校園當中的植物反應環境中區域特性的色彩。更可以降低因為比對蔬果類帶來的色彩認識更為適合。
色票的部分非常的重要,因參加共學與核心紫德老師討論時提到CMYK的PANTON色票,很適合分析調色時色彩使用的比例,所以這個部分,就讓學生觀察色票的特性,也讓學生可以藉此在觀察色彩的時候,除了直覺性的觀察之外,也可以研究色彩系統的輔助工具像是色票、色彩研究書籍,來增加有意識的辨識色彩與學習分析的方式,在美感應用上能拓展色彩應用時,打破因認知侷限而造成的色彩困境(學生會說:我想不出來還有哪些顏色可以搭配)。
一百色紙膠帶的課程,也是很想單純地將顏色調和的做一個比對,想知道面對許多的色彩,他們在進行了這些課程之後,是否可以比較大膽的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應用。
美感課程的經驗,讓我覺得在一個浩瀚的藝術領域中,其實有非常多的部分值得一一去解析,將許多的複雜的經驗,教學的想法,從我想要教給學生什麼開始發想,到學生應該學到什麼,最後如何建立教學的過程與步驟,這個來來回回的自我討論,課堂實踐後,更能夠清楚而精確的讓學生在做中學習,其實老師也是在做中學習,絕對不只是一種,但是一定要討論,跟夥伴討論,最重要的是願意跟自己討論,打開視野就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因為再厲害的人也只能影響一點點學生,但是共學共備共同討論,將是提升老師能力的廣泛影響,這麼多的老師可以影響的層面一定更大,這個計畫裡最重要的就是擴增的影響,推進素養的學習應該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環。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未來的教學規劃等等,可作為課程推廣之參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