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構成讓物件之間的關係更多元,「秩序」是基本的美感,最單純的構成方法。想打破眾多物件之間的秩序,就要了解構成的形式。學生從實驗中探索與體驗構成的美感,以「圓」為基本形在畫面上排列出美感,循序加入位置、大小、濃淡的變因,並在每個實驗後檢討分析作品符合的構成的形式,讓學生修正自己的作品達到美感的效果。透過構成的形式,解讀生活中視覺造型的言外之意,分析電影海報、名畫、室內設計,了解構成形式多元的表現方法,理解設計者/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最後能應用構成的形式呈現自己的生活意象。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了解影響構成美感的因素,學會安排具有美感的畫面與空間。
2. 學生具有實驗、創新的精神,檢視與欣賞生活週邊環境的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1. 審美客觀性及公正性如何掌控:在第三~五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每個小組(約六人)先選出一件「最具有美感」的作品,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影響審美客觀性及公正性的狀況—(1)再由教師依座號分組的分組,會因為某個同學在班上課業較優秀、人緣較好,作品常被選出來,但是這些作品並非最美的。相反的有些好的作品在分組中不會被選上。
因此在過程中教師會至各組觀察票選狀況,並切隨時另外挑出「遺珠」參與全班票選。在小組及全班票選之前,也會申明「靜下心來,用客觀的角度,不帶任何對創作者的主觀認識,選出自己真正覺得美的作品」的態度。
2. 圓點的製作技巧會影響美感呈現:為了兼顧實驗工具大小色調的多變與動手做的樂趣,採取由學生自己用墨汁與水在宣紙上渲染,做出各種濃淡級大小不同的變化再剪下。雖然教師已經示範過製作方法,但是個人使用工具的程度不同,因此圓點的色調、形狀各有不同,在作品呈現時十分明顯。尤其在「大小不一且濃淡深淺各不同的圓形」構成中,圓形大小變化大、明暗深淺豐富的構成就容易呈現美感。
這是實驗過程中除了構成之外一個很大的變因,也是在課程實施中才浮現的現象,想校修正已來不及,故因勢利導,當成實驗課程中師生的一個發現。
3. 學生經過多次實驗與訓練之後,確實有提升美感鑑賞力:在三次的圓點實驗中,學生一次比一次了解實驗的意義,會花較多的時間調整子己的作品的構成方式;在票選時六個班級中有四個班級選出來的美感作品票數集中,大多數的學生對美感構成的共識已漸趨一致性。在鑑賞教室布置的案例中學生也可以提出構成方式上的建議。
4. 「秩序」是「構成」的基本法則,「構成」是最基本的美感先備能力:回到自己座位處理環境空間的構成,學生先以「秩序」為先,「自我表現」為次要考量。有趣的是有些收納能力或習慣較差的學生,一開始會不知如何處理被課本、雜物塞滿的抽屜,這時引導他以大小、種類「分類」處理,達成整齊的「秩序」,是最基本的構成方式。看到學生揮汗將抽屜大清倉,甚至面臨一些取捨與丟棄的抉擇,然後滿意的欣賞自己整齊的抽屜、有個性的桌面構成,老師也很有成就感!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秩序可以維持多久,也有些懷疑這樣的空間構成教學是不是太簡單了?!以這個基礎的構成觀念為起點,以後可以試將三度空間的構成融入其他美感構面。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