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何謂質感?五感又是哪些?
從「看-聞-摸」感受其不同的特色及差異性,用手代眼,讓學生體驗判斷出小米和糙米,黑豆及黃豆。接著,引導學生用腳讀大地,紀錄腳下所聞的點滴。再利用校園中的植物葉片為觀察模仿對象,從課程的層次堆疊中引導學生認識質感的差異,嘗試工具運用與解決文字轉實境的問題,進而製造不同質感。學到質感表達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希望每一階段的課程都讓孩子回到真實的生活,感受生活環境,啟發對細節的觀察與想像。
(本課程為連堂課程。)
美感預期成果
1.加深對容易對易忽略事物的觀察,讓學生從對自然物發現質感的豐富語言。
2.能分析質感的層次及豐富性,訓練學生反覆觀察及文字的細膩度。
3.學習將抽象的感覺如刺刺的、有絨毛感、有溼潤感…透過紙的處理轉化為實質的展現。
4.期盼學生從質感的再現中厚植經驗資料庫,並使之成為生活經驗的美感。
5.訓練思考分析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1.原始版本沒有摸豆體驗,但靈感莫名就在上班的路上撞了過來,實施了之後很是驚豔,沒想到大地的產物比人造物還能激發孩子的觀察力。
2.打赤腳也是從未有過的嘗試,內心其實會擔心孩子的安危,會不會踩到碎玻璃之類的,但孩子竟比我想像中的狂野,一隻隻好像放出籠的小獸在大地上狂奔。但也有少少部份極為懼怕赤腳這件事,寧願全程都隔著一層襪子就是不敢讓腳底接觸地面,原本很不以為然想說是家庭保護太過,但與同事討論後才知,有些孩子是觸覺敏感型,若從小沒有刻意引導,這些體驗對於他們會過於刺激強烈,還好我當時沒有指責也沒有嘲笑,感謝學生為我上了一課。
3.本次因為運作了5個班,相當於有五次修正的機會,每次的連二都是修剪課程的考驗,原始版本只有設計到質感切片的部份(質感小葉曲一),但是審視作品後覺得「成品不精美」,明知只是體驗課程,但學視覺的就是覺得刺眼,於是再加了第二個強化版本,但無論如何增減,都不斷提醒自己課程主軸需在質感這個架構上網,很開心這次沒有走偏也沒有無限上綱的上下去。
4.「魔鬼藏在細節裡」這次因為有不斷修正的機會,發現「質感切片」前若多了一次「觀察葉片描繪」的班級,製作出來的切片細膩度與觀察力會比前面的班級更深刻。讓我更留意課程的階梯與架構,多了一分打底,呈現的細節更完整。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