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由結構物件的操作中,讓學生發現結構中的穩定性與力學間的美感關係,經過兩階段課程,先以操作結構物件,引導學生觀察理解結構的概念,再借由曲度候車亭結構試驗,讓學生反思所學與生活關係,並將抽象「力」轉為視覺美感。
前四堂--結構美感的觀察與理解
1.單堂課操作過程,讓學生理解概念。
2.了解結構美感首重平衡與穩固,其材料對結構的影響。
3.在地心引力作用下進行抗力與加固中,發現無形力量轉成視覺的過程。
4.從試驗與發表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紀錄與表達。
後兩堂--結構試驗的反思與內化
1.兩堂課進行結構與美感觀念的驗證。
2.了解整體結構與候車亭椅子比例的關係。
3.了解材質於結構及美感的影響。
4.運用力量形成的曲度,組成具美感的結構體。
美感預期成果...
1.能夠理解並說出何謂結構
2.能夠發現結構的美感來自於物件平衡與穩定的秩序配置
3.能夠藉由體驗力的過程將抽象力的感覺變成視覺美感經驗
4.能夠在分組學習中學會表達、溝通與分享
教師課後省思
1.竹條受力彎曲的曲線形狀,最後在候車亭試驗過程,有些組別嘗試將曲線應用到作品中,可見實際操作結構體的力,所產生曲線時感受到的線條美感,讓學生能夠有所反應。三、四堂課受力後的線條在生活物件的案例,應該可以多收集資料給學生作參考。在結構課程的第五堂課,亦可再增加受力後造型變化單元,讓學生更加深受力後的結構如何轉化成視覺美感經驗。
2.候車亭兩堂課試驗過程,會遇到材料製作到一半必須帶回去保管,一個星期後未完成的結構體會有些散掉,建議上這個單元時,候車亭製作與分組報告必須給學生三堂課的時間,學生最後收尾時比較不會忽略細節與報告時能夠充分討論與思考。
3.國中生在寫下操作過程的體驗與感受,往往會省略許多重要細節,也就是在觀察各組討論時出現調整結構的對話細節,在報告或是紀錄在引導單上的文字卻被省略掉重要的部分,因此課堂引導單上的問題設定,讓學生再明確關注某些結構調整的重點。再報告時老師必須適時補充學生討論的重點,因此學生在製作時,教師要更敏銳的觀察各組討論細節。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