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高一學生進入新的校園、新的教室,本校美術課傳統上第一個任務就是帶著學生營造新的環境—教室佈置,因此希望讓學生在這樣的機會中,進行色彩與構成的練習。從純藝術中汲取美感,找尋幾個現代藝術幾個作品較具裝飾及幾何風格的重要藝術家,給予各班作為觀察與參考的主體,讓學生從畫面的觀察與發現色彩與構成的美感,進而應用於教室的空間當中。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評審美感意見

評審美感意見

評審美感意見

美感預期成果...

1. 觀察藝術家的作品,分析其中的色彩、構成。

2.從藝術作品中觀察構成關係,以及觀察色彩與比例的美感變化。

3.找出藝術作品中的常用元素,並且參考其配色、構成方式。

4.讓現代藝術作品的美感元素走入生活場域,將美感的觀察應用於實際的任務與操作中。

 

教師課後省思

1.剛開始讓學生觀察作品時,可以大略找到色彩與構成元素,但要實際運用在空間設計中,還是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後來老師也製作了自己歸納的藝術家作品色彩與構成分析給學生做參考,並且也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和幫助各組設計空間,但各組程度仍有很大的落差。

2.學生對於藝術家的作品的觀察與理解會大大影響設計出來的成果,同時藝術家作品中的元素是否易於再製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越是幾何、容易操作的圖案(如草間彌生的圓、蒙德里安的幾何方塊)越容易呈現,較為需要構圖與繪畫技巧的作品(如畢卡索)則較難融入設計。

3.學生對於教室空間的理解與生活經驗也會左右其題材選擇的喜好,許多學生仍習於使用動漫人物,並且覺得相較於藝術家作品,是較能有集體記憶與共鳴的題材,所以在介紹藝術家作品時就需要更多鋪陳,讓學生產生認同感,並在設計和操作上有更大的動機。

4.本次希望結合的元素過多,從認識藝術家作品,到分析形式:色彩與構成,再來是材質的運用,希望學生能認識藝術作品,同時融入藝術家作品的美感於生活中。雖然學生的確能在觀察、設計與製作的歷程,對藝術作品的美感有所體會,但由於時間仍不足以做較深的觀察及理解,故各組施作的程度仍有極大的落差,對於美感的體會也較為粗糙,建議未來能將作品的觀察分析獨立作為一個單元,並且也不一定要以藝術家的作品做為美感標的,也許可以就更生活化的題材,或更為基本的視覺形式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