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活動首先是讓學生嘗試如何讓物件立穩,然後再透過一些不同材質、材料的各種組成方式體驗來認識「結構」,發現或知道「結構」的原理及其影響後,進而觀察思考生活中的構造物之結構問題與整體的結構美感的可能性。
接著讓學生以「結構」為主軸,試著完成個人的飲料外帶杯袋,並盼能運用於實際生活中,響應並能落實減用塑膠袋做環保。
美感預期成果
1.認識何謂結構。
2.能於生活中發現更多關於結構的部分。
3.能以結構的角度重新對生活使用中的物件做分析與思考。
4.未來選擇物件時,對結構要求,也能有美感的追求。
教師課後省思
1.第一堂課「結構與力的發現」立筆60°的挑戰,可以省略,直接使用第二堂課的挑戰 ,直接讓同學立瓶45°做任何可能的嘗試,不要給學生任何提示或幫助,最好學生能失敗,然後下一節課可針對失敗或立瓶的結果進行再修正或強化與美感的關連,因為有前後的 比較與對照,才會對「美感」有比較強的感受與認知,對「成功」有比較深的體驗!
2.學生對動手做小挑戰、實驗是很有興趣的,利用小挑戰的練習也很重要,因為能嘗試失敗,從失敗中累積經驗與挫折容忍力。
3.分組團隊競賽也很棒,只是課前必須做好如何分組的計畫。
4.小挑戰的內容與材料不要太複雜,所以每堂課的教學目標要非常精簡易懂!
5.此「結構」課程因為包含「構造」,所以學生如果能先有「構造」美感的先備基礎認知,會更好!
6.最後的材料是不織布,在現實使用上的效果並不夠理想,如果可以更貼近能多次性使用級層面,如:布料、防水布、皮件料等,就能於生活中真正的重複使用。
7.實做2堂課的時間對大部分同都還可以接受,但因為最後有相互觀摩、思考並要回答學習單上的提問,這部分放在第6堂內是相當緊迫的,學生寫的很趕時間太短,所以如能再多一堂課的完整度會更高,才有充分的時間做到個人或分組發表與分享討論的機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