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街道上突出的招牌、房間中四散的雜物、欠缺秩序的桌椅、難以閱讀的教室布告欄、排列凌亂的外牆管線;你我是否都對這些日常景象不陌生呢?而這些就是我們學生的生活環境。教師希望引導學生由生活出發,張大眼睛去觀察周遭一切事物:哪兒是美?而哪兒又是不美?讓學生透過影像紀錄自己生活中的美與不美。整體課程以「構成」作為主軸,同時融入了比例與色彩,藉由簡單的排排看,建立起國一學生對美感的基本觀念。並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美感預期成果

希望帶著這些學生達成:會主動積極觀察自己生活的環境,包含了住家以及校園、街道、商店、招牌…等等,進一步探索能否找出這些環境中存在的美感問題,在自己目前有限的能力內,做最大的努力進行改善。課程中分組的討論與發表,希望可以讓學生體會他人與自己對美感的差異性,達到尊重、體貼及包容;也將所學概念運用於生活產品設計上。

教師課後省思

1.預先規劃與課前提醒:
本次規劃的「構美・夠美」課程,以觀察、發現為主,並加以適度的操作練習。由於課程緊湊,教師深怕學生忘了完成前置作業(例如:「美感與房間」單元需先記錄房間、家具等相關尺寸);或者是當日沒有攜帶用具(例如:「生活大搜密」單元需攜帶數位相機或照相手機);倘若發生上述狀況,教師都必須有其他備案,以免影響課程的進行。
2.善用比較法讓學生有感:學生已能體會個體差異會影響主觀美感,但是當有比較、對照的圖片時,無須老師多加解釋,多數的人就能客觀的選擇出較美的一方,例如:教室布置與環境上。相對的,老師必須費些心思在前置作業拍照以及整理上。多數學生對此無感的原因,在於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環境,這或許是台灣街道、招牌、公共場所欠缺美感,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空間的原因之一。
3.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美感課程需與日常生活結合,像是最後結合了比例與色彩的構成練習,這樣的畫面在生活中其實隨處可見,透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發現成果可以運用在印刷品、衣服布料、磁磚鑲嵌、建築立面…,並有實際操作應用於馬克杯圖案設計上,已達到當初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
4.未來教學規劃:本校非都會區型學校,學生素質與硬體資源,相對於市區或者是台北市而言,有一段差距。實施課程對學生而言,確實是由入門、了解、才到實踐應用,但時間上非常緊迫,因此若日後仍要實施,需簡化單元或聚焦於最後單元「美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