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感的獲致,需要有感的啟發經驗。校園硬體建置若能兼具美感,更能使學生在使用上體驗不同感官之美。以校內廣闊草地空間為創作對象空間,請學生思考在校園中需要的設施,而此設計須符合美感。以構成中的「平衡」為題,「色彩組合」為主,「校園生活」為軸,設計一份「校園平面景觀設計圖」。
課程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構成的導入與體驗,欣賞構成案例外,請同學利用有色卡紙、透明片、網格等為工具,進行構成的挑戰與練習;第二階段為體驗與觀察,經實地走訪校園,帶著前兩周的練習作品進行比對與觀察,並思考如何構建符合主體對象的構成設計與色彩搭配;第三階段構成的創作,設計平面景觀圖並融合景觀物件,以俯視的平面圖進行具構成美感的設計。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夠理解並能說出何謂「構成」。
2. 能夠發現「構成」的美感是來自於物件間的秩序配置。
3. 能夠應用「構成」的概念於生活中。
教師課後省思
筆者曾教學過相似的單元,此次藉由美感構面的「構成」引導並練習後,學生更能在創意之外加入「美感」,讓簡單的物件排列成為具有構成之美的設計,也希望學生經由此次的經驗應用到未來的挑戰中。
為了讓學生能完整的了解視覺畫面中的「平衡」方式,而設計各種項目讓學生體驗,但在課程進度的掌握上便顯得較為冗長,學生在過往其實已有相關的經驗,只是缺乏整理與了解。因此筆者思考後認為,可善用小組分組討論或協作的方式,將平衡手法分作若干題,讓各組認領其一題操作,最後再以報告或拼圖法的分組方式讓學生討論,以此加快課程進度,也能改變課堂氣氛與風景。
對於將作品與環境實際的結合與觀察,部分學生仍是陌生,因此在前面的課堂練習或討論中,便可多多帶入與環境議題有關的實例。
在實際構思平面設計景觀圖時,學生容易因為過多的想法而模糊了此次創作的重點,在設計開始前須多引導學生關於設計發想後的「整理」與「歸納」,讓此設計更聚焦該小組所欲完成的設計核心思想。
經過前面課程「平衡」的練習與引導,學生也能於景觀平面設計圖中上手,若學生能夠於設計圖中達成平衡項目中其一的方法,可鼓勵學生融入第二種或第三種設計方法,增加設計圖的變化性。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