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各組可以從「鐵器、紙黏土或免燒陶土、水泥」這些材質中選擇,或是自己組別決定該組要處理的花器質感,依照教師給予的工具包,利用減法敲、磨、刷、刮;或是加法塗料等方式處理容器的表面材質,並為其花器選擇適合其質感的植物,表現整組的風格。最後讓學生觀察記錄自己養育盆栽過程與環境。課程進行中透過攝影紀錄歷程與改變,並透過展示與講述(show and tell)分享活動心得。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審查意見

審查意見

審查意見

美感預期成果...

1. 處理單一材質上不同的肌理表現。

2. 比較不同材質上的質感表現。

3.說明花器的質感表現與所選擇的花草之間的關係。

 

教師課後省思

 

1. 生活脈絡中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

「拈花惹草」是落實在生活脈絡中的美感課程。自古以來大自然中的花草蘊含著無限的療癒能量,看到百花與嫩葉昂揚的生命力與美感,總是會讓人感到愉悅。透過「拈花惹草」的課程我們要體會一種用心過生活的選擇,細膩的探討花器的質感,動手透過工具包,嘗試單一材質的肌理變化,或是透過不同材質的添加,比較質感的差異。落實於生活的課程是真實的學習,花草的生命力也是引起學生關愛與用心的媒介,為將學習與生活結合的美感素養課程設計。

2.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課堂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生時,是為了引起學自發的學習動機以及思考能力,學生們需要練習選擇材質、溝通表達,以及為自己的決定嘗試如何製作、如何解決問題。教師是提供支持與支援的角色。而學生則在探究、思考、動手做、調整、錯中學中建構自己的知識、技能與完成作品的態度。雖然教師因為需要更多時間備課,以了解各種材質的使用的可能性,並給予各組差異化的建議與教學,但這些辛苦都在學生具有成就感與滿意地笑容中雲淡風輕了。

3. 依據學生的能力選擇教學的方式

    此課程實驗的對象為本校的九年級學生,師生之間已有高度信任感,也了解學生可能發展的程度,因此極具挑戰地將主導權交給學生。如果面對七年級或八年級的學生,可以限制材質的選擇,或是將焦點集中在肌理的變化,例如用:敲、切、磋、琢、磨、刻、刷、刮、鑿、壓等方法,讓單一材質產生不同的質感表現。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起始行為參考部分課程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