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第一階段從「拆解」生活中文具與用品,發現構造意義,並理解構造間的機能關係與材料的意義與美感;藉由探察校園角落中構造物存在的意義並討論具美感嗎?
第二階段是探索材料與再建構的初步練習,讓學生學習?+?=10的思考力,給予適當的點、線、面材料,激盪學生創意想法,嚐試依目的需求結合素材,重新組合改裝,給予做中學的初步體驗。
第三階段藉由探索生活中的環保素材-雨傘,動手拆解傘的過程中,理解傘結構意義與零件素材的關係而更加深對構造的理解與應用,藉著學生彼此討論的過程中,思考傘骨架如何再應用,引發創意靈感,透過重新定義「傘骨」的新功能,以合宜的結合方法(綁、鎖、縫、卡、串聯、編織),嚐試以傘骨為主體結合各樣材料,透過草圖設計、動手做、做中學完成應用於生活裡具美感的物件。並運用環保概念,為愛地球而嘗試資源再利用,最後階段學生彼此分享課程中過程的心得與獲得,欣賞大家作品的創意。
美感預期成果
- 理解構造的意義
- 理解每個零件都是構造的一部分,各有其適合的組合方法
- 材料與構造都會影響整體美感
- 環保設計再利用的價值
教師課後省思
(一)課堂教學觀察:
- 在「拆解」生活中的物品,引導學生認識構造的意義,並透過拆開的物件,理解物件組構的方式及了解內部構造樣貌,這個階段課程中,充分展現孩子對動手拆解這個活動,展現了極大的興致,尤其是男孩子更展現對於機械性玩具及小型電器的好奇心,是對認識構造意義極具有幫助的方式。
- 由於傘本身的結構較為複雜,零件組裝部分較多為鎖碎的細節,因此製作改造傘的過程中,因為金屬支架及塑膠材料,因此都必須再加工才能完成機能,因此需要較為複雜的工具,因此造成難度提高,對於少數同學較少接觸工具和欠缺結構概念的人,會較難完成此單元,需要輔助操作使用破壞剪類工具。
- 在多數大致傘骨造型完成後,依功能性設計需與傘骨架組合,做裝飾性素材美化的階段時,少數學生頗有想法,會自尋材料及配件做成燈具或鑰匙座類的生活用品,甚至從校園中的自然植物的果實取材,表現主動及積極的精神,展現對主題的企圖心與毅力,實在難得可貴。
(二)未來教學規畫與建議:
- 在利用點線面素材,創意構造一個生活物品的課程中,讓學生自由決定機能與物品的單元中,由於提供的是硬質木頭、木片,但由於部分需鑽孔處理,因此加深了過程中製作的難度,因此建議木頭類材料可以改成飛機木之類可以以簡單美工刀具製作的材料,方便學生操作減少挫折感。
- 在課程第二階段時,教師設計構造的初步體驗體驗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先有動手做改造的「構造」構面體驗,但必須需留意要提供學生可以快拆及快組的材料及零件做組合,將節省兩節課的工具使用說明,也更能達成以點線面材料體驗構造組合的目的。
課程規劃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