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城市微光,宛如黑夜當中的星星,點點微光卻分外動人。存在於這世界的我們,好比是城市當中的各個閃爍的光點,透過不同的皮脂進行偽裝、比擬或是襯托,巧妙地在這都市叢林當中閃爍自己的生命。在單元課程當中,讓學生藉由探索城市與生活週遭既有的材料,看見生活當中的各種材質差異,進而發現生活中各式的人造物與自然物的材質特性與質感,並且能進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建立自我的材質的分析標準,進行分解、分類並重組再製,透過解構再重組的過程,刺激學生的美學邏輯思考與個人美感準則,並建立自我的城市微光寓言。
美感預期成果
- 發現質感的差異及帶來的感受
- 能用多元的形容詞敘述質感感受
- 能夠辨別相同類別卻具有不同質感的差異
- 可以進行質感的轉換與表現
- 能夠同理與包容他人對質感喜好語與選擇
- 能夠利用質感表達抽象美感概念
- 樂於分享與討論
教師課後省思
中學生正處於抽象思維的轉銜階段,倘若能夠引導適宜,應能啟發更多的想法與創意,當初設計課程考量到過往美術教育多以公式化與材料包等形式,創作出來的成果往往規格化,毫無特色且框架孩子的思維,故本單元在設計的時候,希望能夠打破過去的作品制式的結構,期待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當中發現,孩子早已習慣固定化、標準化的模式結構,當教師沒有拿出所謂「樣本」的造型物,創作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孩子們開始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不斷的向我詢問「這樣做真的可以嗎?」,故原先預定本單元僅有六堂課的課程,實際上操作延至近十多堂課,而延長課程的時間,多與孩子們討論「為什麼這樣做?」,舉例來說,在《皮「質」變身術》單元中,孩子拿到一張紙 (原型),除了剪碎它(破壞原有造型外),通常還是剪碎再排列組合,我都會趁機在反問,那這兩種破壞的形式除了排列組合方式外有什麼不同?也許用撕的起毛球或是泡成紙漿是否是另一種質地的產生呢?但往往這樣的討論下,時間就變的需要多上很多時間,所以相對的課堂的時間有部分是在討論,而創作方面有部分成了回家作業,催促作業繳交的壓力也不少,但我仍認為須保留課堂當中與孩子的對話,當然,每次課程進行都會有所調整以應應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們,期待每次的進步與成長。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