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質感」為課程主軸,從觸覺與視覺角度討論對質感的影響,並歸納影響質感意象的因素。第二節分組以材料的名詞加上形容詞進行接龍遊戲,再分析與討論不同的材料、技法所造成的質感意象,如何給予我們合宜的感受。第三節以紙杯為基底材,以兩種不同的質感為命題,讓學生以超輕土、織品等,創作個別的質感紙杯,命名與說明創作理念。
第四節引導學生發表對水泥的感受與看法,再以水泥特性介紹水泥在生活的運用,與植物結合後產生的質感意象,說明水泥盆栽的製作方式。第五節將蒐集的回收材料製作水泥盆栽,加上不同比例的砂石,產生不同質感的作品。最後,水泥拆盆示範與實作,說明水泥盆栽的養護方式,挑選適合的植栽作搭配,欣賞彼此作品討論放置場所與空間能否產生合宜的質感意象。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了解何謂質感,並能發現生活中的合宜質感,挖掘對美好生活的思考與嚮往,進而運用恰當的材料與功能搭配,創造兼具質感美與實用性的生活物件。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第一、二節請學生形容質感時,學生可能受限於所學的詞彙,在描述和形容時都顯得較為單一,思考自己可以提供更多詞彙,作為牌卡的形式或列於學習單上,讓學生揀選使用,才能增進學生更多元的聯想。第三節的杯子質感再造,材料準備時未買到適宜的純白紙杯,因此學生在製作時,必須花更多精力來覆蓋原來的局部圖案,導致時間延長,應該再多搜尋,買到最適合的材料。第五、六節水泥盆栽實作與拆盆,雖然曾提醒學生留意盆栽適宜的栽種高度,以及水泥乾燥後高度會下降,水泥倒入模子要夠高,但受限於時間無法一一檢查學生作品,導致拆盆後發現部分學生的水泥盆高度仍然不足,影響植物生長空間,只好另外安排時間重作,未來在操作時,應該預留時間做再次檢視的動作。

未來的教學規劃

質感的課程可獨立為一更深入的單元,於杯子質感再造課程前,可先設計以平面空間,做質感的規劃與比較,材質可安排1-2種即可,提供不同的質感塑造工具,讓學生更深入體驗單一材質,因為捏塑或裁切或黏貼方式的改變,產生的質感變化,而多肉植物與水泥盆結合的部分,也可再做延伸,結合攝影課程,安排空間配置與光影的加入,相信會是一個更深入且較具整體思維的課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