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質感構面,共分為六個部分。先明白質感意義,開始用五官認識質感,並透過廣告影片,喚起記憶質感。再以3M 百利菜瓜布為例,說明質感材料會因技術進步與時代需求而演進,除了舊材新用外,也要去思考創造新質感材料的可能性。然後運用萬花筒增倍的效果,嘗試達到相異質感搭配的效果與趣味。接著以旗山老街、大東藝術文化中心的建築為例,說明不同質感表現,反映著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實際以灰卡紙製作一面質感牆。再接著
以包裝材料探討質感的合宜性,利用各包裝材質感特性去賦予新的功能。最後用黏土模擬家中物件質感,重新定義質感,創造其可能性。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了解質感意義,發現環境中不同質感,並積極在生活中運用與創造。

教師課後省思

  1. 問題與對策
    (1) 課程計畫實際運作之後發現,舉例中的生米與菜瓜布,部分學生並未有過接觸,導致在討論質感經驗的過程中無法順利參與,最後除了請有接觸過的同學分享外,也請學生換方向思考,熟的白米飯是什麼質感?彼此腦力激盪,去擴張思考範圍。
    (2) 質感一面牆的練習中,學生仍對質感意義不夠清楚,想要呈現曲線的效果,卻只將紙剪成曲線圖形,直接平貼在紙板上,質感無法明確呈現。解決對策是複習前兩節課所學的五官觀察方法,提醒不單只用視覺,要五官並用去感受質感。
  2. 未來教學規劃
    此次課程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未來希望能規劃出更貼近生活應用的課程。目前生態環保議題越來越受重視,原課程計畫設計的第五堂課「恰如其分 質感合宜」單元,是觀察不同質感的包裝材料,去了解合宜的使用材料與技術,發揮質感優點,達到環保、美觀、實用,但因這次課程內容繁多,精簡後此單元暫保留,希望之後能將這個單元設計成一獨立的課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