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商鋪店家規劃設計出最理想的視覺、收納空間與作業環境,欲以實際探索的攝影方式記錄改造後的市場攤商,發現傳統市場中的美感轉變,借由攝影紀錄攤商的質感並討論市場的生活智慧與合宜的質感。回到教室後再進一步討論士東市場攤位的陳設,並到合作社進行具質感的美感陳列練習,以不同質感之盛器進行物體陳設的重組,重新思索質感所帶來的改變。最後認識台灣節氣與傳統材料,與學生討論自然材質,以竹子嘗試杯墊編織,以竹編體驗自然質感,並以集體牆面展示竹編以呈現自然材質之美。

向度分析
  • 美感認知
  • 工具思考
  • 公共關係

評審美感意見

評審美感意見

評審美感意見

美感預期成果...

藉由走進傳統市場中感受生活中的美感細節,在實際探訪的機會下去了解市場內食物擺設的生活智慧,了解不同質感擺設帶來的視覺效果,鼓勵同學進一步理解視覺美感氛圍,提升更要重視品質,改造合作社的角落空間,讓學生由嘗試以自然質材與食物間的搭配中,認識質感所帶來的美感,並透過自然材質質感的體驗,感受自然質感之美。

 

教師課後省思

如何從生活中擷取美感教育的教材,如何察覺質感運用的合宜性?如何感受材質的美感?

這三個問題是我從剛開始教受美感教育時經常在思考,從材料中學習質感是最直接的,從手的觸摸到玩材質,上完兩次質感課心裡總有種不知所以然的感覺,從拓圖後的描述或以紙揉捏撕戳展現質感,當課程結束後我時常在想認識完質感後,我問自己:然後呢?孩子真的能察覺生活中的質感,感受質感之美嗎?或者這只是材料學有趣的初階遊戲?後續該怎麼做才能讓課程更完整?有沒有可能用在地質材?如果美感教育所希望達成的教學目標是要從生活中萃取,是不是能夠在一個真實場域中開啟感知?

菜市場是個可多元學習的地方,在走訪士東市場時有了前進市場學習質感的想法,有沒有可能讓他們在真時場域中進行觀察,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市場中食物與不同材料搭配所產生的質感,從課程回饋可知學生很少上市場所以他們非常驚訝傳統市場竟然也可以乾淨且具美感,也很感謝士東市場的老闆對學生們很友善讓他們的訪問都很有收穫,而課程還須加強的地方就是要如何觀察得更細膩,問題的設計如何切中質感,例如熟食店內用竹蒸籠擺放粽子,這樣就有食物與材質的搭配關係,從粽子包裹粽葉與繩還有竹蒸籠,若能細看應該能感受到傳統食物與擺物間的文化與質感,但由於每一組看的店都不同,老師在引導時沒辦法全然顧及,要所有的人都知道要看到「重點」不容易,亦有發現孩子對材質所對應出的質感整體感還不夠,所以在選擇店舖時他們試依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沒有選到美好關係改造的店鋪,老師也在思考關於審美判斷與多元價值觀的處理。

在教學引導上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與他校老師一起共備教學提問策略,因為美術老師很會教步驟,但如何設計規劃有策略性的引導方針稍嫌薄弱,美感課很多時後再談課程設計,大家欣見一些厲害有創意的教案,但自己的期許是學習把ㄧ個小而簡單的課程做得更深入,引導孩子看得更深入更有感。

在質感材料選擇上,我們想以自然質材做為後續課程的接續,而在菜市場逛了一圈常見到竹材料,竹子是環境中常見的植物也是傳統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材料,但是孩子的生活用品大多已被塑料佔領,有沒有可能藉由美感課讓他們接觸自然的材質,然而問題是竹編是有工序與方法,沒有基本基礎的話是不可能天馬行空任意編織,所以如果要完成一件作品恐怕是需要學習某種基礎的編法,而每個人做出來的作品都長一樣又很牴觸美術老師的底線,在課程開始前真的非常掙扎,我與同事其實並沒有編織基礎,但為了先體驗課程我們在暑假前後分別去台東學了月桃編、剝皮寮學竹編、苗栗學藺草編,學傳統工藝後我們發現材料其實很有挑戰,而學院派一路學習美術上來的我們,原本對傳統工藝非常陌生,卻因為要接觸了各種編織的材料,讓我們注意到這些材料的運用還有他背後的文化意含,甚至於愛上了編織,臺灣這塊土地上有這麼美的材料卻被忽略而式微,如果孩子們從來沒有機會認識這些材料,即使走完菜市場坐了完整的質感報告,恐怕對材料還是有層距離,不會珍惜手工藝品、更不懂工藝價值,所以我們還是決定要用「傳統工藝」中的竹編讓學生認識自然質感。

習慣了塑膠用過及丟的世代應該來試試自己手編作品,才能從經緯編織的過程中體會竹藝工藝的價植,編織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雖然只是簡單重複的人字編法,但課程還是花了三週才全部完成,所以沒有執行「由實際執行合作社質感陳列,感受到質感改變後的美感」一來是課程太趕,二來試改變質感的成列其實要探討的層面很廣,恐怕需要一個小空間、更多材質與時間討論等才能執行。

在做完這次質感課程後,有老師給予我的回饋是這樣的課比較不像美感課,感覺上比較像是質感課後再延伸到社區的課程,所以我不知道這與美感教育中符不符合質感初探,但因為我任教的班級在七年級多以上過質感拓圖與紙的各種質感,所以才在本次課程做了此課程計畫,孩子們課後的回饋得知這對他們是很難得的經驗,他們從來不知道竹工藝原來是需要工序,也不曾對傳統市場裡的攤商有正面印象,但藉由親身體驗後他們感受到質感的重要,我更欣喜的是在這個歷程後在自然材質增進孩子的美感,能欣賞竹工藝了解自然質材的真貴,而這次在美感課程後有很多領域老師紛紛拋出跨領域結合的可能,似乎後面是可以做跨領域的課程,數學老師對竹編所產生的幾何圖形感興趣,生物老師也到士東市場讓學生了解食物里程,地理老師也想來做環境探索,也希望課程未來可以和文化、節氣、食農等議題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