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此課程在讓學生了解「美感」與我們共存,再經由觀察與探索的過程中,了解結構在生活中的運用 ,同時從中發現結構之美,並引導學生欣賞特色造型建築與具結構性之產品設計,思考結構與美感並存的重要性。
課程中運用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紙張媒材,藉由紙的可能性實驗歸納出結構的基礎概念,檢視平衡穩定的結構配置和均衡設計,創造出力與美兼具的立體造型紙燈飾。
此美感課程習得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的結構,了解其基本原則,欣賞、創造力與美的造型。讓學生勇於創作,將概念轉化呈現,並加以自省調整修正,創造出符合力與美的立體造型紙燈飾,從過程中學會「問題解決」的能力,以及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展開美感知覺的探索,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知。
2.學習主題活動中,延伸出物件的新造型,主動發覺物件本身結構之平衡性。
3.學生主動的試驗與發掘,從中分享討論與修正調整。
4.建構引導、探索、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5.學生能對物體的觀察與發現,展開美感知覺的探尋,內化並陳述透過視覺觀察後的感受。
6.與中區台中市立福科國中進行縱向學習成果分享與回饋。

教師課後省思

1. 此學期實驗班級皆為自然組,對於力的挑戰自然組具有強烈興趣勝於社會組,於實驗計畫中,從教學引導至遊戲過程中學習,對結構有初步認知。
2. 從課程中介紹自然界具有結構性的動、植物或環境,學生發現所給予人類的智慧的祖先是充滿奧秘的大自然。
3. 透過「18支疊疊樂挑戰高度及穩定度」、「不同紙材接合,挑戰330ml可樂承載力」的兩大活動,啟發創意層面思維,再轉換為具象燈罩設計。分組合作活動至設計成品的課程中,發現學生能不斷產生對話,有效觀察結構的失衡,並調整修正其「穩定度」及「可站立」。
4. 對於未來規劃:
結構課程與生活使用的大小型器具皆息息相關,可探討人類心理、肢體各種不同狀態所需使用的結構皆為不同。例如:
(1) 身障者所需的椅子其高度及穩定度與餐廳酒吧桌椅設計皆為不同
(2) 嬰兒孩子所需的桌椅子結構高度,除須舒適之餘,也需配合父母餵養照顧方便需要,藉由設計出合宜的尺寸。
(3) 製圖桌的桌子具有傾斜角度,雖不利球型物品的擺放但方便製圖人員使用。
綜上三例所述,結構課程能探討的層面皆包含比例、構造等構面,亦能跨領域思考「人性化的設計」,引領學生換位思考,感受不同族群的使用需求皆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