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透過此結構課程使學生了解建築的構造間的連結與規律性,了解其結構後能運用於生活中的物件展現出生活美學。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透過飲食中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並且使用部落特色器皿,佈置部落風格餐桌,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
針對台東天后宮為主要對象,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美感經驗,了解傳統廟宇建築斗拱結構、色彩與質感。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以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方式改造紙捲筒的結構,賦予其功能性,並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
以質感食器製作,討論材質呈現的合宜與衝突關係,並以杉林農產品的擺盤、食物攝影、食譜編排設計,練習「構成」的應用。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運用漫畫人體比例觀念、嘗試媒材拼貼技巧,並為該作品完成具有「比例之美」的「創意畫框」。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利用硬質及軟質塑膠的不同特質,依質感分類,並形塑出立體結構概念,設計環保燈飾。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成為自己生活的美感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選擇適當的融合及多樣的生活美感。
發現美好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構造之美,反思 人與空間、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
藉此次美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軸,融合相關課程,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
請學生從討論鞋底圖案的比例設計,觀察其共通性及差異性,以及運動效能上的功能性。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透過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