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 2 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 3 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從既有繪本中找尋讓平面書冊可「動」的關鍵構造,重新實驗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嘗試於美感作品中添加「構造」元素,使其具有不同的閱讀效果。
學生依全班實驗所得的想法,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需求,創造出具有美感又能放置書籍、並收納個人物品「桌上型置物層架」。
美感的發現,由美感的覺察、知能培養及初步應用,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
了解基本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空間、質感等,並學會經由理性與感性的謹慎抉擇,做組合安排,使生活環境更具有美感的境界。
透過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引導學生解決美感與生活運用間的學用落差,並且透過反覆不斷的練習,達到美感在生活,生活在美感的教育理念。
理解平面廣告單的優缺點,並且知道該如何調整該廣告單的缺漏;能從自己製作的個人頁發現「構成」的要點。
從建築出發,與金門當地建築產生對話,透過對質感的認知與質感牆的製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適切性及重要性。
『質感』是一種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知感,因此,我希望在教學中,帶學生先從過去的經驗記憶,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
器物合乎人體工學,可以讓使用者感到舒適,但線條變化、大小組合適當,才能呈現比例的美。
運用不同的材質讓學生操作體驗,從中了解材質對於結構、外觀所造成的影響及變化並運用在生活中。
從日常街坊招牌中觀察文字,發現文字的比例關係,再動手試驗,探索美感中比例的合宜性。
運用於手提紙袋的版面設計,讓視覺感受因比例而產生輕重不同變化,加深比例構面的美感素養。
首先利用色紙的分割與重組,說明構成的概念,以美食酷卡設計學習規劃與佈局。
了解構造的基本概念並將美感構造應用於生活空間中。
分辨不同比例在生活用具的使用、對感知比例在生活應用上的影響
觀察生活中的環境色彩,運用色彩搭配創作個人旗。
取用「構造」概念,利用捆束工具將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讓學生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
從生活化的服裝穿搭出發,以『構成』為主軸,『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從實驗中探索與體驗構成的美感,了解構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