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本美感課程與職業學校之商業、資料處理等學習作連貫。
從結構物件的操作過程,能理解結構的美來自力的平衡與穩定,且能思考其中秩序美感與生活的關係。
美感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本課程設計希望透過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課程之進行,幫廢棄玻璃瓶找到新用途,賦予新生命。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高一學生新的階段需要新的學習環境,希望利用第一個單元需要設計教室的機會,讓學生觀察現代藝術中的構成與色彩美感,並應用至每天都會接觸的學習環境中。
本課程主要以生活中的結構美感設計作為本體思考,透過美感試驗活動的體驗式學習,認識生活中結構的實用性、與所傳達出承載力的平衡與秩序的結構美感。
藉由一系列的課程引導學生發現並思考「美感」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探討色彩在生活之中的運用、並且加上質感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再藉由調色與配色的練習將色彩的概念與服裝進行結合,並且在服裝部分加入比例、質感的概念,讓學生在課程之後能重新思考、討論美感在服裝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義。
期待藉由美感教育教學活動,帶著學生去觀察日常生活中一直存在,卻又常常被忽略的 「影子」,從觀察影子的存在與不存在的視覺現象、到探索感受物體失去形狀及顏色之後,所 呈現的意義與內涵。繼續把這個課程延伸到生活周遭校園環境(或居住環境)各種線索的發現
傳統市場是生活學習的教室,本學期希望帶學生走入菜市場,以美感觀察者身分打開五感,重新探索。而鄰近本校之士東市場在2017年五月有 美好關係 的「士東市場改造計畫」,為台灣市場的美學改造邁出美好一步,
美感從生活的體驗而來,也當用於生活!而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透過認識色彩、挑選顏色和配色的練習,能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知道色彩間的關係,並且能理解顏色的存在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