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透過此結構課程使學生了解建築的構造間的連結與規律性,了解其結構後能運用於生活中的物件展現出生活美學。
學生藉由教師課程上的引導瞭解質感是觸覺、視覺與經驗連動的統合概念。
透過飲食中美感元素的分析和統合,並且使用部落特色器皿,佈置部落風格餐桌,引導學生欣賞飲食與美感之間的文化連結。
針對台東天后宮為主要對象,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美感經驗,了解傳統廟宇建築斗拱結構、色彩與質感。
以鏤空、折壓、卡榫組合等方式改造紙捲筒的結構,賦予其功能性,並探討平衡穩定與比例均衡等美感層面的問題。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生涯檔案資料夾」是本校學生基本的配備,但常見學生不知如何設計封面和編排裡面的內容。希望藉由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透過主題式創作任務,讓學生學習美感教育構面中的「構成、色彩、比例」要素,協助學生完成「自傳版面編排設計」、「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的功課。
小福在一次受傷意外後體會到生活中種種不便利,便攜手相同處境的同學─小蛙,開始對身障者進行行動研究,以美的角度尊重並關懷他人,實踐友善空間計畫!
透過實際觀察、觸摸、操作、比較,提高學生對生活質感與美感的感知力。
發現美好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構造之美,反思 人與空間、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
請學生從討論鞋底圖案的比例設計,觀察其共通性及差異性,以及運動效能上的功能性。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透過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
讓學生思考平面構成在平日生活中在哪些地方可見?藉此掌握學生對於構成的基本認知程度。介紹「平面設計的形狀」主題展覽(106/12/30(六) ~ 107/ 4/1(台北設計館概念區/松山文創園區)概念及作品,以視覺圖像引發學生思考構成的美感面向。並利用美感入門影片〈構成〉中設計師的訪談及作品示例做為對照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