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校園以影音記錄、觀察校園中各種質感,再讓學生分組抽題進行表面質感塑造,思考欲傳達的意象與質感呈現。
透過挑戰搭義大利麵高塔與建造紙橋,讓學生對於結構有初步概念。並以穩固、強化、補強等技巧,製作出符合結構美的「休憩空間」。
質感的選擇設計來個人特色且符合需求的功課表
從花磚的歷史意涵看圖案的構成,並了解畫面構成的主從關係。
藉由認識服裝設計元素,並以『構成』為主軸,設計以『服裝搭配』為主題的美感認知課程。
透過實地走訪旗山老街,以色票比對建築、招牌、雨遮等色彩,使學生覺察環境色彩,引導學生進行配色實驗。
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的不同,如何選擇恰當的接合方式,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接合的美感呈現。
自製手工布書將結合生活藝術美感與具有實用機能的手工藝製作。
以「色彩」構面為主要教學核心,透過色彩探討沿岸海與人之間的關係
以觀察大自然的顏色來認識色系及漸層,再透過色彩搭配實驗學習色彩間的搭配的多種變化
經由對紙張質感的認識,能夠意識到生活中質感對自身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感受質感為物件所帶來的美。
觀察植物的葉序,了解具秩序感的排列可藉由間距、方向或大小漸層等因素加以控制,並將此能力應用在校園環境中。
利用各包裝材質感特性去賦予新的功能,除了舊材新用外,也要去思考創造新質感材料的可能性。
以色彩美感概念,進行與學生的互動對話,運用色彩典範案例,使學生明瞭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
給予學生色彩意象的觀念,討論出符合媽祖文化又具美感的色彩,完成指定的香火袋圖案。
課程著重於探索材料的特性與美觀好用的結構之間的關係,透過工具操作經驗,理解結構特性。
透過石塑黏土及二十四節氣告示板練習,先感受材料質感與文字意義,再以不同質感的平面材質來彰顯字型、節氣與文字的意義。
透過比例的練習讓學生了解合宜比例的適切性。
學生對於生活中的比例有所感知,更能有比例關係有審美的情緒。
希望學生嘗試找出可承受用具重量的架構,分別收好術用品,營造具備美感的藝術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