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此結構課程使學生了解建築的構造間的連結與規律性,了解其結構後能運用於生活中的物件展現出生活美學。
針對台東天后宮為主要對象,生活化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美感經驗,了解傳統廟宇建築斗拱結構、色彩與質感。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生涯檔案資料夾」是本校學生基本的配備,但常見學生不知如何設計封面和編排裡面的內容。希望藉由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透過主題式創作任務,讓學生學習美感教育構面中的「構成、色彩、比例」要素,協助學生完成「自傳版面編排設計」、「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的功課。
運用漫畫人體比例觀念、嘗試媒材拼貼技巧,並為該作品完成具有「比例之美」的「創意畫框」。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一般學生因個人過去的媒體經驗(例如視覺對比強烈的手遊、制式化人物風格的動漫、色彩鮮艷的雜誌廣告等),使得高中生對於自然美感(肌理、色彩、結構等)容易忽略,視覺敏銳度漸趨薄弱。本課程期待藉由重新尋找並蒐集生活中的質感變化,配合遊戲式的活動來提醒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質感趣味。
運用色彩美感概念與學生互動,使學生明瞭呈現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運用在校園環境中。
由身體與傢俱間的比例關係,引導學生從失衡結構的調整及補強練習中做出穩定結構的傢俱,瞭解傢俱對於個人的適用性。
從提袋議題形塑生活美感意識,透過美感「結構」構面嘗試以鉤編方式設計具美感的生活網袋,實現生活美感行動。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歷史照片為媒介,引導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變遷與環境色彩的觀察,導向色彩基礎配色的感知、發現與討論,並以『調和』與『強調』兩種基礎配色策略進行塗刷實作,讓學生也能獲得真實的塗刷技巧經驗。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
美感預期成果 能觀察環境中的色彩。 能發現環境與色彩的關係。
『質感』是一種存在生活中很直接的感官知感,因此,我希望在教學中,帶學生先從過去的經驗記憶,整理出對質感的感覺辨別。
結合環保的議題、透過飲料杯提袋的創作任務,強化學生對比例運用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