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欣賞街道與生活空間特色,讓學生在美感構面的探究與體驗中,培養對美感的自信與能力。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結構部分以條狀特性的素材練習排列,構造部分以綑綁和結合的素材,成品目標為生活中的設計用品或是觀賞藝術品。
讓學生透過線與面材質兩者間的變化,分析質感的差異,以合宜的方式串聯材料,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
海洋的色彩─「藍色」作為此次課程的發展重點,以身邊可見的大自然藍色(海洋、天空)與人造藍色(本校藍色制服)為出發,讓學生重新思考有關「藍色」的種種可能,並透過廣泛的觀察,重新面對色彩,並藉由觀察、收集、分析、解構與重新的構成來認識色彩,建構屬於基隆海事的「藍色」。
1 對於logo能解讀並說出其特點及優劣。 2 能觀察蒐集當地環境中的色彩,並建立色彩庫。 3 對於現有logo能提出合乎美感要素以及地方特色的改進意見。
從既有繪本中找尋讓平面書冊可「動」的關鍵構造,重新實驗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嘗試於美感作品中添加「構造」元素,使其具有不同的閱讀效果。
了解基本的構成要素如線條、色彩、空間、質感等,並學會經由理性與感性的謹慎抉擇,做組合安排,使生活環境更具有美感的境界。
以線香為發想,以條狀造型的素材練習排列、綑綁結合素材,設計出適切與堅固的成品。
從各項分類回收呼應物件質感,由觀察到確認質感類屬、翻製模具、模具與現成物裝置陳列,藉此體察「質感」的秩序。
學生將認知善用美感核心要素對生活空間影響重要性,關注社會設計參與及提升個人美感品味的認同度。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利用校園建築的配置圖學習空間及構成的概念,使學生察覺色彩,產生描述、想像、辨識,並完成色彩感受練習。
以名片設計作為教學主題,並提供不同材質的名片,以期學生能以適宜的構成設計名片,並根據需求選擇紙張。
透過簡單操作,對「色彩」有基礎認識與了解。對於將來進入職業類科能懂得運用美感的可能。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期望藉由相同的創作媒材作為控制變因,利用不同的色系或組合為操縱變因,引導學生探討畫面「構成」的美感原則。
以手機座色彩配置引起學生動機,建構自己手機座配色風格,設計與發表討論,講評與美感課程的反饋。
運用構成的形式製作明信片及筆記本封面,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圖形,搭配色彩意象,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色彩表達。
運用構成的形式製作明信片及筆記本封面,學生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圖形,搭配色彩意象,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色彩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