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大陸遊客周遊台灣有感台灣的人情味與好客,回國後有感而發,寫下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一句。如今這句話已被用得浮濫,但它無疑點出了兩個現象,台灣於國際間的印象是豐厚的庶民文化與小吃,人情味美得讓人幸福進而變成台灣專屬的圖像,但也讓人思索,除了人情味,台灣是否還有其他事物稱得上「美」,或能否從既有的人情之美中延伸出更多體驗。
教育部推廣美感教育迄今已有五年,美感教育計畫執行、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表示,台灣現今做得好的仍是藝術教育,父母培養孩子從小學習樂器、跳舞、繪畫,但現在現在要將注意放在是能否將「美」變成「美好」,「這就是設計思考,理解外面的環境怎麼做可以更好。」
曾成德說,想於生活中打造美的關聯必需從一個物件出發,找尋物件跟外在環境以及更多相關物件的關聯,「我們希望把物件變成聯想,聯想變成顏色、顏色再變成色票,為什麼這樣的組合美麗呢?那為什麼我們的街道跟生活環境不美麗?也許是顏色不對或彩度不對。」希望美的問題意識能變成群眾思考問題、觀察世界的方式。
對此,曾成德表示,「其實美的實踐,已經悄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美只能從生活中做起,教育部為此找來八位美感實踐家提供具體實踐計畫,實踐家之一「合興糕團店」發跡於台北市南門市場,以江浙傳統糕點鬆糕為主,幾年前家族第三代從英國海歸,以品牌設計、產品設計的角度重新包裝傳統老字號。
外界印象中的鬆糕多半是年節限定產品,蒸出好大一個一家人用刀子切著吃,但考量到要脫離節日限制大量販售,現代人吃完正餐後不會再花錢吃一個大型米製糕點,於是手藝傳到第三代鬆糕已然改頭換面。負責人之一的任佳倫表示,現代人有選擇困難,於是他們將鬆糕縮小、調整成年輕人喜歡的口味,份量小可多嘗試。將鬆糕變成日常甜點後,再以美學觀念重新設計產品大小與包裝。
現在的「合興糕團店」有了另一個比較都會的名字「合興壹玖肆柒」,在大稻埕迪化街開設另一間形象店面,製作流程透過櫥窗一目瞭然。第三代接班人採用日本和菓子模式,保存期限只有短短的兩天,用意是讓顧客吃到食材的鮮度與原味,想傳遞的是關於吃的美學與態度,一樣賣鬆糕但比較文青、比較藝術。
「合興壹玖肆柒」的誕生過程也是年輕人接管家業、賦予新生的故事,但第三代負責人任佳倫表示,願意和先生歸國執掌家業,最初目的在於消除內心的疑惑:「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再踏入傳統市場?」
若想看一國文化,先看傳統市場。傳統市場其實是庶民文化大本營,但在台灣卻脫離不了落伍與髒亂的形象。
任佳倫的疑惑其實昭然若揭。台北市長柯文哲之前曾提到,傳統市場是政府最不願碰的一塊,也許不到臭不可聞,但脫離不了潮濕、吵雜、五味雜陳等印象,傳統市場在視覺與嗅覺上實在談不上美,年輕人不再去傳統市場消費,市場只剩老顧客在支撐,加上建物、配置老舊在整頓上格外困難,以至於政府談市場翻身長久以來窒礙難行。
也許只是早晚問題,傳統市場已經快被時間沖散,但任佳倫說,「我本身是在傳統市場長大的小孩,我認為這樣的生活環境,如果哪天不見了很可惜。」傳統市場賣的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老闆娘幫顧客留產品、貨進多了半買半送,說穿了,傳統市場的美是人情,這種消費模式是超市消費所無法獲得的樂趣。
怕傳統市場模式消失,也怕傳統點心被世代遺忘,任佳倫決定先針對年輕族群做轉型開發,用年輕族群喜歡的方式讓更多人接受,「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把這種美感、這樣的體驗帶給更多人,傳統市場可以保留他的模式,但也可以有另一種視覺上的美,年輕人會願意來逛、帶外國朋友來走走。」
「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可以回到傳統市場」
任佳倫表示,走出世界、走出家族發跡老店,其實心沒有離開,還是想回去更新南門市場老店,希望群眾可以回流到傳統市場消費,「把我們能做的在市場外先完成,在讓其他人看,我們可以把傳統產業包裝得很精美再搬回那個領域(傳統市場),希望其他攤商可以一起來,重新活絡市場。」
但一個偌大的市場怎能光靠一間店家來扶持,政府要如何在群眾間推廣美與生活的關聯進而改變社會,還是一門待努力的技藝。美對於未來社會發展是否真的這麼重要?建築師漢寶德曾在《談美》、《談美感》兩本書中直言台灣當前急需美感教育,也因此,漢寶德將序言題為「美感教育救國論」。
談到美的重要性,曾成德直言,「美就是國家競爭力。」新加坡則能作為台灣在美感教育上很好的借鏡。新加坡是彈丸之地過去傾力發展商業,完全沒有創意,但在近年新加坡政府將設計思考變成國民教育的一環,不只請國內一流大學推動設計思考,甚至規定政府公務員都要修習相關學分。
曾成德提到,另一個亞洲的成功例子則是南韓。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跌落谷底,但也在同年開始推廣設計美感教育,二十年過去,南韓已經變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娛樂產業王。
「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拿著護照進歐盟國家的博物館不用付錢,因為國家付掉了,那就是韓國。」曾成德說,南韓是如此培養自己的人民。
「我們想推的已經不是德智體群美,對我來說美可以驅動所有東西。」曾成德認為,初步的美感教育可以從觀察身邊、學校附近有什麼,再試著把它呈現出來,「我們要讓大家想,你觀察到什麼,這些事物為什麼美又為什麼不美,我們又怎麼跟人討論、分享。透過這樣的過程已經跨過了分科教育,這種能力才是面對21世紀所需要的能力。不是偏重理工或商,而是藉由設計思考,整合所有片段式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