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推廣美感教育至今 5 年,日前在台北華山 1914 文創園區舉辦「美角:生活中的每一課」美感教育成果展,展覽內容包括百位師生美感學習者的現場探索,以及 8 位年輕美感實踐家的具體實踐,傳達「美感」教育先從「有感」開始。
這次展覽不僅有台北場次(展期:107 年 8 月2 日至 8 月 8 日),也將於月中之後移師高雄展出(展期:107 年 8 月 23 日至 9 月 9 日)。
「與其把美視為智德體群之後,行有餘力才得以學習的「科目」,不如以美作為帶動學習、整合學科為素養的催化劑。例如,『美智』指的是解決問題或洞視問題的能力,也正是當代學習的關鍵能力。」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說。
展覽將「美感」當作是一門學科,用理性科學的方式來研究,並剖析可能成為美感的元素有哪些,讓參觀者有意識地去感受。因為如果沒有美感意識,黑色顏料就只會是黑色顏料,不具其他意義。
展場分為 3 大區塊:探索、應用、學習,從生活探索到實際應用,最後來到美感學習。
第一個展區:探索
就在展場入口,成排的灰色抽屜牆,就是由日常用品排列、歸納所組成的美感資料庫。隨手抽出一個抽屜,裡面是依顏色重新整理後的組合,原本散亂在日常生活裡的物件,被依色彩重新劃分後,有了不同的呈現。
看展時不妨仔細觀察抽屜裡的物件,觀察材質、近看紋理,與朋友討論,同時思考這些物件在生活中不同時刻所扮演的角色。會發現,其實生活中的物件,一直都可以從好幾個面向來觀察,發現原來「美感隨手可得」。
第二個展區:應用
「探索」之後,如何應用?透過 8 組專業團隊,從食物、服裝、閱讀到生活配件等,每個作品陳列區以拆解過後的零件、發想過程的草圖,帶人進入作品背後的故事,了解「美感原來如此」。
參觀者也可以試著從展出的 8 種物件:文具、皮件、移動物件、服裝、點心、飲食、刊物、配件,思索他們是由哪些要素(結構、構造、色彩、質感、比例、構面)組成的?
第三個展區:學習
此區讓參觀者透過從「美感學習工具」,了解美感也能像科學一樣被學習,另一個則角落播放三年來美感教育在中學的成果紀錄片,相信「美感人人都能」。其中一塊展牆是「美感角度與日常之美」系列影片,由美感教育課程推廣計畫籌劃,拍攝對象包含:美術教師、業師與多位推動美育推廣和教育創新的計畫主持人;旁邊還有每年發行一輯的《美感練習誌》,內容針對生活之美編輯相關報導、訪談和課程思考。
另一面展牆則由 4 個角度展現全國各計畫推動中的現狀,此外還有一區「美感課學什麼」,摘選美感計畫裡,其中一項與課程開發較為關聯的運動,更細節的呈現如何在正規教育裡,採取新的教與學型態。
走出展場,別忘探索鄰近的「茶屋」,這次展覽將此當作靈感小屋場所,於六、日(8/5、8/6)舉辦小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