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藉由美感電子書自學,理解美感的基礎為秩序以及六構面原理原則,並分組進行校園及街區踏查,以六構面為主題,發現生活中的美感角落,攝影紀錄後,於課程尾聲進行「美好校園提案」,以「街道家具」設計為概念,探討空間中的構成關係,發現待解決的美感問題並試圖提出設計方案。
藉由生活周遭的色彩觀察,進行校園環境及街區色彩的分析,透過線上軟體分析班級代表色,統整進行班級改造計畫及班級生活風格提案。
課程由學生周邊的保溫瓶開始探討,在相同容量下比較保溫瓶不同長寬比例的差異。透過測量與繪製將保溫瓶外觀簡化成平面的狀態,在矩形空間裡做水平分割,重新設計各個機構間新的比例關係。 接著以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的作品為探討對象,引導學生操作水平加上垂直的分割,並欣賞純粹幾何抽象的美感。
藉由分別建置兩種不同的形式(面、支架)與各種型態(麵條、吸管、毛根、鋁線)的材料,使其能承受特定重量的結構,來做第一步的教學─穩定耐重結構以及材料和其相互關係的探討。第二步再就學生所建置出的結構(紙結構以及第二階段各種線材的結構),來假設如果人位於這樣結構形式的內部,會有何種美感經驗與感受,用以探討建築結構與內部空間的關係,並以本校活動中心的內部空間和其他建築作品為例。
本課程將帶領學生,先認識逸仙樓建築特色,再使用鋁片採集記錄建築材料,在鋁片上壓印、創造出兩種材料質感,例如洗石子、抿石子、山筋釉面磚等,接著回到教室,學習刮花、拋光等方法,每一組使用鋁片創造出三種不同的材料質感,並和全班分享,整個學習過程,試著帶領學生發現同一種材料的變異性。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歷史照片為媒介,引導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變遷與環境色彩的觀察,導向色彩基礎配色的感知、發現與討論,並以『調和』與『強調』兩種基礎配色策略進行塗刷實作,讓學生也能獲得真實的塗刷技巧經驗。
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探索材質之美,從材質實驗中看見偶然形態的美感存在,並思考嘗試以材質表面處理作為設計思考方向,取代現有物件原本的質感的可能性。
《軟硬兼施「撐」起一片天》-讓孩子從觀察自然界的結構奧秘,發現生活當中實用器物的結構巧思,從蜘蛛網的網狀結構,思考力學的平衡與之稱的關係,進而運用其結構原理,創作一個實用的桌上型置物網架。
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藉由秩序與構成的⽅式,將頭像變成⼀個圖案(pattern),經由排列練習的⽅式以⼿機順時攝影的⽅式,學習觀看舒適的排列⽅式,以定位點放置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去組合,並且進行討論。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
這次課程活動以色彩構面為主,讓學生進行校園植物色彩的分析與歸納,建構校園植物分區色彩圖表,並結合跨域的理念--讓孩子做植物葉片的「濾紙色層分析實驗」,學生利用酒精以同心圓方式分析葉子不同物質擴散的速度,觀察所呈現出來的植物本身物質之色層。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美感素養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產生「啊!有~美!」的感受,透過本次美感課程,進行社區公共設施—孔蓋踏查,藉由孔蓋中圖文配置歸納出「構成」及「比例」的構面,並能嘗試轉化應用於個人「類人孔蓋藏書票設計」,藉以提升學生對公共領域的美感覺知及嘗試具個人特色的美感創作。
「食,在美力!」即是「飲食,重在美感力!」本課程先從文具用品及書桌、書房擺整齊著手,讓學生關注到美感之首--「秩序」的重要,再從「構成」構面中選擇--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作為課程主軸出發,以點、線、面基本設計元素為基礎,引導學生嘗試轉換為具情感層面如溫暖、安定、冷靜…等畫面構成,並運用於淋醬、乾糧練習及甜點擺盤實作,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合於美感的擺盤組合。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
模仿蜘蛛網的結構練習環保袋的製作,理解對稱造型與規律的配置為結構穩定的基礎。進而運用到生活中的置物網架的設計,在結構安全的考量下並展現力量的結構之美。
將學校豐富的植物生態與美感構面的構成做結合,讓學生從學校日常會用的餐袋,去發想體驗生活的美感課題。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