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彩單元作為切入的面向,特別是學生生活上每天觸手可及的小物件,去發現色彩問題及配色變化。
透過「作業本封面配色」,思考在成套配色中彼此的要素與協調性,製作一個美的封面設計。
運用構成的形式製作明信片及筆記本封面,學生規畫出具有美感的構成圖形,搭配色彩意象,自行創造屬於自己的色彩表達。
學生蒐集校園中的色彩,加上季節元素,製作屬於校園一角落的系列色票與卡片。
從觸覺體驗出發,到視覺化的質感轉移,以多元素材的實作課程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各種質感表現。
學生認識台灣的色彩,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色彩與自己的關聯並運用。
引導學生調出澎湖海灣及景點的專屬色票,希望藉此內化學生心中的美感與家鄉情懷。
透過素材的結構練習,希望讓學生在抗力過程中,發現力量在結構中所呈現的自然美感。
以色彩為主軸,透過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並貼製於模擬教室縮小比例的紙板練習。
讓學生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合宜的結構是來自平衡穩定的配置方式,展現力與美、力學依據。
本課程由擺盤料理教學,發掘元素之間的關係和背景間的和諧性。
以秩序出發,進行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整齊收納的秩序美感,使學生歸納出秩序美組構法則。
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
讓學生思考圖案構成,練習排列成具有秩序性的美感畫面,並印製以秩序為主題之連續圖案構成的明信片。
藉由家常菜的構成創作,讓同學從任務中的討論與分享過程歸納出構成的美感關鍵要素。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從認識各種質感,強化質感運用之經驗;再從校園中抽取色彩,表現校園特色為題的平面創作。
藉由書腰的設計思考,讓學生學習面積比例的配置關係,並引導探索色彩面積及文字間的空間比例。
從觀景窗『框』中,觀察『美』與『不美』的事物,探索與感受物體如被濾鏡遮蔽而失去原有形狀及顏色或加以美化之後,所呈現的意義與內涵。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