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此次美感課程,以在地精緻農業文化—洋桔梗花為主軸,融合相關課程,讓美感從生活的體驗發芽。
請學生從討論鞋底圖案的比例設計,觀察其共通性及差異性,以及運動效能上的功能性。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透過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課程整合質感與比例構面,延伸至地方產業「東山咖啡文化」,練習兩構面交互作用關係分析與探索。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結構部分以條狀特性的素材練習排列,構造部分以綑綁和結合的素材,成品目標為生活中的設計用品或是觀賞藝術品。
透過立體單位形的結構命題,理解結構與力學的關係,進而嘗試創造美好的結構體。
服飾色彩會給初次見面的人帶來不同的第一印象,且不同服飾質感、比例的運用,也都與之息息相關。希望能透過一系列服飾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以台灣的傳統花磚美學發想台灣傳統美學的文化傳承之歷史意義。美感學習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形容詞,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實踐,故將台灣傳統花磚圖騰的四方連續與二方連續之數理概念,配合七年級部編課本之核心概念-美的原理,運用至色紙與色彩構成的版面練習當中,進而發現構成元素的美感。
資訊圖像的訊息表現方式,以構成為課程主要構面(秩序、色彩、質感為輔助),將資訊轉換為符號形式,解構成為畫面元素。
先由平面比例分割開始,接續直向比例分割的觀察和紀錄,藉由操作中不斷調整,覺察物件本身比例分配關係的多種組合會產生不同樣貌,這其中也會產生影響比例配置的因素思考。最後,以打造懸掛式瓶狀吊缽美,從線繩選擇到考量牢固、美感、拉力、平衡,或用纏、繞、綁其它方式,體驗直向比例配置的美感呈現。期望學生能將經歷之比例感受落實於生活。
本單元以「發現與感知色彩」、「重現色彩」、「以色彩為題」、「色彩悄悄話」四項子題進行。
啟發學生視覺對於色彩的反應,發現生活環境色彩的差異,並運用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分析搭配,將色彩留置於教室窗戶上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讓學生透過線與面材質兩者間的變化,分析質感的差異,以合宜的方式串聯材料,思考材質的轉化、應用和功能性。
透過活動,讓學生認識色彩有其意義與象徵,並記錄校園自然色,將之轉化與再現。
國三學生在畢業前夕舉辦謝師宴,所以以「邀請卡」為主題,體驗什麼是合適的比例構成。
以構成為主,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為導航,引導學生觀察學習環境中的構成,並發現秩序引導的美感。
從生活的物件中去認識構成,經由各式練習活動去探討構成,開啟美感學習之門。
文字存在於溝通交流、知識傳播、訊息傳遞、美學設計及情感書展,我們的生活無一處不被文字縈繞!但當生活離不開科技產品時,人與人的連結往往被迫在快速及精準的要求下完成,手寫文字因而逐漸式微。生活中隨手可見的手寫字及廣告傳單,正能作為校園訊息傳遞及版面編排的借鏡,而廣告傳單正像是業主在傳字條給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