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藉由秩序與構成的⽅式,將頭像變成⼀個圖案(pattern),經由排列練習的⽅式以⼿機順時攝影的⽅式,學習觀看舒適的排列⽅式,以定位點放置各種不同的幾何形狀去組合,並且進行討論。
課程以分組合作學習為主要教學方式,透過個人嘗試、小組分享討論再次操作的過程,加深學習印象並優化作品構成。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藉由收納盒的利用規劃,發現比例與構成的秩序,累積整理術的經驗,從改善自己的書桌開始,進而改善校內印刷品,從立體轉化到平面,經由設計思考的過程,完成自身美感訓練的再進化。
從建築出發,與金門當地建築產生對話,透過對質感的認知與質感牆的製作過程,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適切性及重要性。
透過觀察校園及上學路線發現鐵窗之文化、實地參訪台南五條港區,藉由鐵窗花文化的再現來認識鐵窗之美。
探索生活周遭更多的色彩搭配,增加對質感的追求,逐漸整合對色彩的搭配與選擇。
光源(燈泡)與基座的質感與色彩,以裸設計的概念帶領學生去接觸建築的基本元素-水泥,發現裸元素的美感。
學生將認知善用美感核心要素對生活空間影響重要性,關注社會設計參與及提升個人美感品味的認同度。
美感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學生從食、衣、住等方面,透過小組合作觀察、紀錄並探索如何提升生活品質。
累積關心環境美感的實務經驗,透過課程提升對文字的敏銳度。
感受美、發現美進而實踐美,讓美感更有感。
Postcards on my campus life 我的校園生活明信片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它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它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幸福野餐趣」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食物與空間」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學生們利用攝影紀錄,從食器、食材的搭配開始,探索美的生活布置。
由發現問題,到提出改善策略。從學生私領域開始,重新組構個人空間面貌,進而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提昇教室公領域的美感為目標,重新形塑教室環境。
透過生活環境中的實例,讓學生得以慢下腳步去觀察與發現街區之美,以提升對於學校、對於社區以致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之認同。
從生活中搜集並轉化圖像進行絹印版畫製作,讓學生實地感受色彩的運用、圖與袋子間的比例、構圖的構成、與絹版的質感。
以校園環境為實際範例,透過實際案例的修改經驗,讓學生從切身生活體驗感受美感存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課程設計從觀察,了解花的結構,再引導學生去變化表現,最後完成與花相關的創作。
課程以「構成」為主,鼓勵學生運用美感課程所學,嘗試色彩的構成創作,並運用於生活產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