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希望能藉課程引導讓學生發現「構造」是存在於生活中的,「構造」是體會物品的外觀與細節可以從思考、實踐它的任務來漸漸成形。課程中設定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木塊集合練習」體驗木塊、橡皮筋、螺絲間數量、方向、捆束構造產生的接合關係及規律性的美感。軟包裝的衛生紙容易離家出走,造成教室內雜亂,要求學生思考解決方法,引導出重複使用硬面紙盒及如何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何處好安身?」設定了「不晃、好抽、易換、能拆、耐用、耐看」階段性任務,漸進式思考「合用」是要符合很多條件的,符合條件才是合用,合用才是符合構造的生活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藉由發現生活周遭的問題(衛生紙滿天飛),思考、討論出較佳的解決方法。
2. 學生能知道構造,了解構造已解決生活中很多的問題,增加許多便利性。
3. 學生經由探索、體驗接合構造,對構造的接合關係、規律特性與材質有深刻理解與感受。
4. 學生能理解從完成「不晃、好抽、易換、能拆、耐用、耐看」階段性任務,可營造出合用的構造美感。
教師課後省思
學習單上清楚的、有階段性的任務指示是很能讓學生知道當下要做什麼?要想什麼?
「Why」:討論衛生紙為何常會離家出走?造成班上哪些亂象?分析軟包裝及硬 面紙盒包裝的差異,確實有引導學生到原先設定的解決方法。
「Where」:思考面紙盒在桌子哪裡能夠「固定、好抽」?分組競爭在限時內要思考出四種位置,確實有讓孩子腦力激盪起來。
「What」:使用西卡紙、彈力繩、鐵環、兩腳釘將 面紙盒固定,木塊練習確有發揮作用學生有動起來,若能讓學生先觀察材料的特性與限制,思考出的設計可能會更不一樣。
「How」:製作出符合「不晃、好抽、易換、能拆、耐用、耐看」的面紙盒與桌子結合構造,階段任務清楚較能檢視學生的構造是否合用?學生修正時也較有方向。
麥克風、計時器、響鈴得先準備好,六節要完整上完一個課程,對我實在是一大挑戰,總想讓學生在多想想、多試試、多吵吵看能不能激盪出更棒的方法。給答案、給範例似乎是能完成的捷徑,但收穫卻不完整!
課程中必須隨時地告誡自己「忍住!不能太快給答案」,這樣學生所累積的美感才會真實!貼近生活的課程學生較有感,較能產生共鳴。
〈補充:面紙盒的選擇〉
市面上面紙盒高度約有三種,因課程設計要"能換"(包裝衛生紙),故薄型就不考慮。又考量國中生對花系列面紙盒的好惡會影響課程參與度,市面上可選擇就有限了,整串純白(缺貨中)後選擇了整串紅黑白的,但對教室整體色的色彩美感就得稍稍忽略了!應可另設計「自製面紙盒」課程與此課程結合,美感的體驗會更完整。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