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地發現.思索美好(第一階段)-覺察問題.歸納整理(第二階段)-提出想法.探索緣由 (第三階段)
  在都市的生活場域中,因為人口密度產生空間界定的高度需求,各式各樣的”圍”因應而生,界定了許多區域,傳達人們對於空間的意念,本課程期待透過學生在都市生活的移動過程當中,重新觀看”圍”與其背景(物)的關係,從材質/紋理(質感面向)進行比較,連結功能性(符合使用者需求)進行分析,形成美感的系譜,做為下一階段美感課程之準備。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課程理解質感因素(材料/紋理)對於圍籬(牆)特性的影響,思考材料的合適性。

2. 透過課程發現圍籬(牆)與背景物相關或截然無關對於觀者感受之影響,了解圍籬(牆)的材質需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與空間。

3. 透過課程體驗瞭解圍籬(牆)之質感對於場域氛圍的影響,以「符合需求」與「環境適性」面向思考圍籬(牆)材料的擇用原則。

 

教師課後省思

1. 設計理念-用行旅閱讀城市。所以,走在城市的街道,你,看到了嗎?又或者你讀到了什麼?走在城市中,大大小小而錯綜複雜的道路,引領行者用不同的路徑解讀城市風情。此次課程設計時借用閱讀理解的概念-了解詞彙、理解文意、摹寫文句(應用)、創寫(表達以個人為基礎對於世界的解讀),把構面視為理解美感的語彙與脈絡,透過課程操作讓脈絡在實踐中清晰,讓學生在重新檢視中發現美感,在操作過程中理解美感,形構學生自己專屬的「城市讀美記」,從不同材質的圍形成的界中,尋找美可能的脈絡。
2. 難題-尋找將體驗轉化的媒介與方式。行旅重圍,用的不單單是眼睛,而是運用多重感官,覺知環境中各種美的線索,叩擊心緒思索美,因此,如何轉達,自課程設計初始就一直是令人輾轉反側的難題,原先設計以透明片架出一個立體,將踏查拓印的土片依材質特性進行黏貼,形成所謂的個人「美感系譜」,作為傳達感受的媒介。然而,在課程進行中覺察到與其讓學生透過「感覺-系譜-語言文字」雙重轉化的過程來傳達,不如簡化轉化的歷程為「感覺-語言文字」來得簡略易行,因此在課程進行後就一直思索引導轉化的方式,最後,借用語句改寫的方式來操作,將前段課程的踏查體驗,依「感覺-系譜-感受」的模式建立語句的核心,並用同義詞或延伸聯想的方式替代語句中的短詞,成為踏查感受的詞句。
3. 未來-探尋合宜的材質呼應詞句的意象。在本學期行旅重圍中,透過學生在都市生活的移動過程,從材質/紋理(質感面向)觀看”圍”所傳達的意念,言說自己的感受,並透過材質-觸感-感受的轉化,形成城市讀美記的語句,並將感受的詞句刻鏤,作為質感試驗之道具。未來將進一步讓學生運用城市讀美記的刻鏤詞句以環境材質進行相似及反差的質感替換之試驗,再嘗試以紙製作不同觸感紋理之試驗,最後結合收集的材料質感作為人間讀美記的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