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構成為主題,以學生的學習環境為導航,分成【構成-我們的校園】、【構成-窗外的景色】、【構成-秩序的美感】三個子題,第一單元引導學生以「宏觀及微觀」的角度觀察校園的構成;第二單元引導學生以「部分與整體」的關係觀察景色的構成;第三單元引導學生自行發現學習環境中的構成之美,進而發現秩序引導的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1. 小組能在單一色及運用幾何圖形排列的基礎上,觀察出校園整體規畫的構成。
2. 小組能在加入灰階的色卡後,思考校園中蘊含的主從關係,以及各自的構成。
3. 學生能在單一色及運用幾何圖形排列的基礎上,思考景色完整與局部的關係。
4. 學生觀察自己與鄰近同學的構成是否能組合成連續的畫面,思考構成的和諧。
5. 學生能以前兩個子題為基礎,探索校園中具備美感的構成,發現秩序的引領。

教師課後省思

1. 課程執行的規劃與調整:此次課程原訂六堂課結束,最後使用九節課才完成三個小單元的構成練習,推究進度延遲原因為學生起初之摸索期較長,在子題一中,思考路徑與討論方法都在探尋與修正,導致學習時間比預估多了兩堂課,但增加的時間的確在適當的步調中,讓學生慢慢感覺到「構成」為何,過程的感知成為後期子單元的基石,引領孩子注意隨著子單元變更而需要關注的新面向,進而在練習中以手眼回應。未來,以課程之完整性為前提,在進度不因匆忙而失去細節的學習狀態下,建議以九堂課為主,因為子單元的安排具有漸進性,隨著新練習的展開,色彩及運用元素其中之一的限制將形成差異,不變者則為單元間的連結。
2. 概念歸納與構成的比較:這次的美感實驗課程中,延續106-2期的小組任務方式進行課程,一開始未公布構面為「構成」,而是在子題一結束後,讓學生回想操作的過程,試著說出構成的概念,讓孩子練習歸納與表達。此外,因學生以前較無「構成」相關的課程,在子題一,由於各組主題、使用元素皆相同,有學生成品演變為高相似的情況,為此,我原本思考適時補充一些圖形關係的觀念,然而,以往的美感課程經驗讓我決定再觀察一節課,後來發現學生自己發展出相關概念,在討論階段,便以各組成品的共通點與差異處引導學生探索構成的更多可能性。
3. 材料細節處理與層次感:子題一【構成-我們的校園】中,雖然預先雷切所需素材耗費不少時間,但學生在練習時的確更能專注在目標上,在此感謝馬公國中在雷切機器與技術指導提供的協助。此外,我刻意在材料預留伏筆,一如課堂紀錄所述,學生拼貼校內平面圖時會發現沒有橢圓形可使用(操場通常會以橢圓表現),但是,藉由試驗便能找出以圓形和方形變化出橢圓的幾種方法,學生皆樂於嘗試,於是,孩子在材料也進行了構成的思考,加強了探索的層次。
4. 構成練習的情境與應用:本次的課程中,除了各單元的構成主題外,包括子題一的幾何素材拼接、子題二的取景安排、子題三的畫面裁切選擇,都觸及了構成的更多面向。學生的練習成品在簡化與秩序中,皆成為元素的關係思考,課程結束後,有感於本期的課程係構成之發現與探索的基礎,未來若再執行,期望能延續此次的經驗,將課程擴大為應用層面,將學生的構成練習轉化為圖文運用或是其他形式的平面成品。
5. 用關心持續打開新入口:這次的課程以「美感關係」為題,希望學生在探索構成的過程中,能學習到前述的能力,並感知自己亦是校園構成的成員之一。課程中最美好的是孩子能分享彼此留意過的校園一角──來自每日累積的熟悉,也可能來自某次偶然的發現,其中不乏令人會心一笑的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學生清楚說出校門到校舍的地磚是以紅磚為底、灰磚排出菱形的式樣,這是他邊等公車邊踩磚塊發現的小事,驚訝之中也提醒同學是否留意每天經過的路呢?美感從關心自己與生活開始,才能持續發現探索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