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由學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紙」來發現美的存在。
藉由分析不同的紙張功能認識不同的紙類纖維材質,對應呈現的外觀效果,以累積及串聯質感的記憶密碼。並將蒐集的紙張利用浸泡、果汁機攪打,將纖維解構後再利用抄紙網組構成平面紙張進而形塑立體的造形,瞭解紙張是纖維集結所累積而成,探討不同材質、質感給人的感受,並藉由主題讓學生試著詮釋盛裝的是實際的物品亦或看不見的情緒及夢想?搭配內外質感差異的延伸思考抽象的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學會分辨不同材質長短纖維的差異。
  2. 體驗紙與生活的關係,能了解纖維工藝多樣的內涵。
  3. 能學會傳統造紙技術中調配紙漿與抄紙基本技術。
  4.  能運用造紙進階技術進行創作並分享創作心得。

 

教師課後省思

造紙術是中國的重大發明之一,紙張乘載著世界文化發展的傳播功能,更對人類社會文明的提升與進步有重要貢獻。這次教案選擇紙張作為質感討論的主題,是因為紙張是生活中最常見,材質種類多樣,單價不高,也最容易取得的素材。學生本應最熟悉的材料,卻認識有限,希望將質感的面相限縮在紙張的視覺感受、觸覺感受,讓高中學生能察覺到較為隱晦的質感變化,並連結紙張功能性之間的不同需求。再藉由破壞紙張看見偶然型態的創作(燒、撕、刮、刺…)與有機性形態的創造(折疊、切割…)的差異性。

這次在實施破壞紙張之前因擔心學生做得太放……所以先讓學生確定使用紙張後,先以鉛筆描繪想像設計製作9格的草圖,再以平面、立體或其他方式在10*10公分的紙板上做實驗。也許是沒接觸過這樣的課程,學生開始操作後便投入得無法自拔(說很舒壓……)也因此延宕了原先設定的執行時間。

多數學生沒有製作手抄紙的經驗,課前先安排了【樹火紙博物館】的移地教學行程,先對手工抄紙有一定的概念後再進行【手抄紙基礎製作】課程。從認識紙纖維到紙漿調配,再實際用抄紙框做出一張紙,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眼睛閃閃發光,詢問的問題五花八門,同學也彼此協助完成每個步驟,感受到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動力是積極而主動的,也讓我反思如何讓美術課其他的課程也能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

因為第二堂的課程延宕,因此以「盛裝」為主題探討虛與實、內與外的關係,將平面紙張立體成型的過程只做了實驗的部分。跨班選修學生延續平面紙張成形的方式,用手抄紙製作成期末成果邀請卡與期末成果餐點Menu,過程中需要各小組同學做充分的討論,因此最後呈現的成果放手讓學生各自表現,很開心學生能做出各有特色的作品,也獲得其他師長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