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就讀中山高中的小蛙,在踢足球時不慎碰撞跌倒,右腿輕微骨折,醫生將它打上石膏固定,並叮嚀他要好好休息,避免二度傷害。受傷後的小蛙發現,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切,在受傷後每個動作都變得艱難,諸多的系統化設計使身障者不便,需透過他人協助才能順利的坐下。腿傷復原後,小蛙開始進行專題研究,訪問與跟他有相同處境的福科國中生小福,雙方透過書信往返的方式,了解彼此間的需求及想改善的地方,希望藉由行動研究,改善現有的傢俱設計,實踐美感精神提升生活品質,讓人人都成為美的鑑賞家,從美的角度看世界並尊重關懷他人,讓更多有特殊需求的人,擁有友善空間度過幸福的每一天。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能對自身與環境的發現,進行美感知覺的探索,內化並能說出透過觀察後的經驗認知。
2.課程活動中能了解物件本身結構的平衡性,及比例的規則性。
3.透過引導、探索、課間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的發掘問題及可能性,透過小組對話進行修正與調整。
4.了解結構美感,亦能更深層的了解桌椅高度算法及何謂人性化設計,且設身處地的分組合作出一個具有溫度且能承載的桌子。
5.透過情境課程進行了解及實際經驗,產生同理心進行客觀判斷,將其認知轉化成為更人性化的設計品。
6.與台中市立福科國中進行作品串聯及經驗分享。
7.中山高中校內成果展,學校師生進行體驗。
教師課後省思
(1) 教案中第三階段承載的挑戰—「如何運用一張紙突破2D平面,演變成一個立體結構,以「摺」的概念去思考立體造型」,於課程執行時設計「紙飲料提袋操場跑一圈」的活動,希望以較為有趣的方式,透過摺紙、不能黏貼的接合方式、離心力測驗、高速奔跑測試結構穩定度,讓學生從中學習結構構面並勇於挑戰。
(2) 原定第二階段結構—「美感藉由學生搭建Keystone造橋活動,從中探討結構力量傳遞的方向和穩定的結構」,挪至第三階段承載的挑戰活動之一,由淺入深的方式,讓學生從a.疊疊樂小木條的穩定度,至b.紙提袋結構測驗,再深入了解c.拱橋結構Keystone的承載,並以人的體重實際測試其穩定度。透過漸進式活動設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將經驗加以自省內化。
(3)學生對於「比例」的認知較為薄弱,例如:一張椅子高40cm、寬30 cm,如何將其同等比例縮小至三分之一,部分學生容易觀念錯誤,教師須多提醒。
(4)此教案原定製作1:1的桌椅設計,但因考量作品運送問題,除小孩題目比例改為1/2,其餘皆為原尺寸之1/3,以利兩區作品寄送。
(5)透過活動觀察,了解自然組的學生較勇於挑戰「力的承載」課程,相較於手繪課,學生更喜愛手作課程。
(6)桌子與椅子不同,椅子需要承載人的體重,但桌子以功能性為主,可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設計桌子的功能。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