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由孩子貼近的生活環境取材 ,以日常中常會接觸到的容器使用為主,從日常生活小腦補-器物功能出發,觀察器物組成,區辨生活環境裡好用與不好用的器物功能, 探索思考器物之所用。並透過單位構造命題( 拆解組裝任務、三視圖遊戲),從器物本身的構造、用途與盛裝物之間的關係,練習敏銳的觀察力,理解構造的工具意義與美的關係,進而主動發現同理使用者需求的美好器物,在學習過程中導入跨科合作學習、解決真實問題、設計思考的概念,再進行到日常生活小劇場-空間擺設,運用比例與構成構面,讓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整合力,使環境美好有感。
構造是組成一切物件不可或缺的細節,物件與物件之間接合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與關係有關的議題 , 美又好用的物件有關於構造的簡潔細緻, 構造其實是能量的流動,可以是內部的運作也可以是外部的功能,同時與材料的使用密切相關,適宜的材質 、比例、色彩等的組構,即能達到功能與美感的協調。
比例是與身體有關的尺度問題 ,是掌握空間氛圍的關鍵要素,孩子透過構造功能的定義(立、掛、捲、折...起來)來安排物件在桌面及牆面的位置構成,同時衡量物件自身與他者的比例關係,討論並操作出合宜的日常擺設。
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思考人與 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
美感預期成果
器物的構造取決於如何用 與 功能美 ,同時與材質與比例有關,孩子能發現器物中構造的能量傳達,探索生活中器物的決擇、使用、取捨與搭配,能應用到從小至器物大至空間的美感 ,具備有美意識與美感素養,同時能思考在人與物與空間中平衡關係與協調性,用一種更尊重而同理的態度與公共環境相處。
教師課後省思
期許孩子們在生活日常中,能主動探究事物的本質,思考人與 空間的關係,並能主動關懷、尊重、包容身邊的人、事、物以及環境是本課程的主旨,所以教學方式運用遊戲、任務、分組合作、手作思維、設計思考讓孩子自然 而然的找到問題 、提出方法 、嘗試設計 、解決問題 ,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陪伴或引導,學生自己達標而獲得的成就感才是學習的最重要的事。
孩子們在課程中將學科學習自然運用到生活中,在12堂課的實踐裡可以從孩子們的自信與笑容裡,看到再再的「我做到了!」的自我價值建立的過程。
環境議題同時是本次課程的主軸,透過讓孩子思考可逆性可拆解的的構造設計,讓孩子在課程中能將環境永續性內化到人與空間的關係裡,也是未來本人教學進程的一個方向。
-
0{{(ke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