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族群文化的演變發展來思考未來城市的可能樣貌,配合美感課程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嘗試提出個人對於城市未來的想像計畫。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強化學生對色彩與環境的美感和諧認知,以司令台旁看台的色彩改造試驗出和諧的環境配色關係。
「生涯檔案資料夾」是本校學生基本的配備,但常見學生不知如何設計封面和編排裡面的內容。希望藉由藉由美感教育構成kit做為練習,透過主題式創作任務,讓學生學習美感教育構面中的「構成、色彩、比例」要素,協助學生完成「自傳版面編排設計」、「生涯檔案資料夾封面設計」的功課。
從台東在地天然素材、原住民生活文化介紹起、重新開始摸索、探索製作『樹皮衣』的方法。
分析各民族文化的差異,成為自己生活的美感元素,在不同的文化中,選擇適當的融合及多樣的生活美感。
從自身日常事物去探索色彩,認識濁色系的配色方式並發現色彩搭配合宜性的重要。
本課程為色彩構面之美感通識設計,透過課程建立學生色彩之觀察能力,提升學生對於生活美感之感受
桃園在地課程作為發展基礎,「食農教育」在發展課程時,美感課程以色彩視覺發覺辨別的配色能力為學習目標,認識自然物的色與自然物產生的食用色為條件。實際製成的物品,也以米食與豆類為主,以基本幾何的造型,減少造型的種類,專注在色彩的配色與分辨感受。
色彩是視覺型式美感的第一印象,也是帶給人視覺感受的最先之感知,我想帶學生體驗環境中的色彩蒐集,發現調和色調與衝突色調的存在,讓學生能夠描述色彩意象。並藉著在環境中的色彩隱身術學習活動,通過模擬再現的過程去理解色彩,以及校園落葉色彩美感分析實驗,完成合目的性的色彩處理。
服飾色彩會給初次見面的人帶來不同的第一印象,且不同服飾質感、比例的運用,也都與之息息相關。希望能透過一系列服飾色彩的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現身邊的色彩,透過觀察與記錄,打開看見「美」的眼睛,開拓新的視野。
本單元以「發現與感知色彩」、「重現色彩」、「以色彩為題」、「色彩悄悄話」四項子題進行。
啟發學生視覺對於色彩的反應,發現生活環境色彩的差異,並運用體驗與實作將校園周圍的色彩分析搭配,將色彩留置於教室窗戶上讓色彩進入生活當中,並讓色彩搭配融入學生生活經驗。
透過活動,讓學生認識色彩有其意義與象徵,並記錄校園自然色,將之轉化與再現。
以學生攀登麟趾山經驗為發想,分組設計出一款跟玉山人文史地、自然生態、挑戰心路歷程有關的桌遊。
藉由包裝乾燥花,讓學生發現好看的顏色未必合適,並學習如何讓顏色使用能多而不亂,營造有整體感的包裝。
運用色彩美感概念與學生互動,使學生明瞭呈現色彩美感所需的條件與方法,運用在校園環境中。
藉由生活周遭的色彩觀察,進行校園環境及街區色彩的分析,透過線上軟體分析班級代表色,統整進行班級改造計畫及班級生活風格提案。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歷史照片為媒介,引導學生透過校園環境變遷與環境色彩的觀察,導向色彩基礎配色的感知、發現與討論,並以『調和』與『強調』兩種基礎配色策略進行塗刷實作,讓學生也能獲得真實的塗刷技巧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