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生自行設計生活小物找出適合生活小物的接合方式,如果要利用不同媒材組合時,接合的方式又是另一種思考。
透過此結構課程使學生了解建築的構造間的連結與規律性,了解其結構後能運用於生活中的物件展現出生活美學。
透過學習設計手工彩繪個性筆袋製作,體驗色彩的意義,並經由彼此的觀摩分享,發現更多的色彩、質感、構造之美。
引導學生以美的視角發掘生活經驗中的美感元素,進行「日常有感」探討。
發現美好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或人為構造之美,反思 人與空間、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 。
透過層層「任務」來思考面紙盒固定在桌子邊的接合構造,感受「部位-外觀-細節」的構造美感關係。
結構部分以條狀特性的素材練習排列,構造部分以綑綁和結合的素材,成品目標為生活中的設計用品或是觀賞藝術品。
本課程主要運用「構造」的美感因子,以板材(瓦楞紙板、描圖紙、鋁箔紙等)與線材(麻繩、鋁線)為媒材,採彎、折、捲等方法產生形體變化,再運用黏、捆、綁、磁吸等方法來組構這些媒材。最後加上燈光的投射,以產生光影的變化。
採分組方式進行,討論「物件與物件的結合有哪些方式」,並提出「不利用其他材料,如何讓物件與物件結合」,藉此導入課程主要概念「榫卯結構」的定義、優點與用途。「利用風扣板、竹籤與麻繩等材質,製作手機座」以此作為設計的主題,讓手機座的設計達到:承載「手機重量」、方便「閱讀與使用」、「收納與運輸」三項評量標準。
本課程以美感課程中「構造」為主題,探索生活中的構造意義,並理解構造間的機能關係與材料的意義與美感,透過環保素材-雨傘,動手拆解傘的過程中,理解傘結構意義與零件素材的關係,更加深對構造的理解與應用,並嚐試將傘骨重新再造環保再利用的可能性。
從既有繪本中找尋讓平面書冊可「動」的關鍵構造,重新實驗並應用於自己的作品中。 嘗試於美感作品中添加「構造」元素,使其具有不同的閱讀效果。
了解構造的基本概念並將美感構造應用於生活空間中。
取用「構造」概念,利用捆束工具將物體從個體「細節」至「整體」規劃,讓學生了解「構造」連接的概念。
思考不同特性的線材適合的繩結方式、使用繩結構造產出具有包覆另一物品的隨身網袋。
讓學生構思懸掛吊飾造形設計,運用課堂所介紹組構方法,理解構造與構造間如何支撐整體。
面對物件的外形結構與特性的不同,如何選擇恰當的接合方式,並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習接合的美感呈現。
學會觀察生活中運用構造組合方式的各種物品,在生活上運用時能思考合宜性與具美感的構造組合方式。
清楚描述構造為何,理解對於構造材質的轉換及運用。
操作不同材料的連接構造包覆圓柱模型,思考構造、材料對於美感造型的影響,經由練習能對秩序與造型上的構成有所理解。
透過木頭構造物件拆卸與組合的任務體驗,了解構造的意義以及接合位置收拾的美感。